中国储能网讯:初秋时节,国网新源河南天池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下水库波光荡漾。
这座位于河南省南召县马市坪乡的抽水蓄能电站安装了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机组,设计年发电量9.62亿千瓦时,年抽水电量12.83亿千瓦时。
8月29日零时,电站4号机组结束15天试运行并投产发电。至此,4台机组全部投运,支撑区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科技支撑 施工用上新装备
天池电站是河南省能源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上水库、下水库、水道系统、地下厂房和地面开关站等部分组成,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国网新源河南天池抽水蓄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数字电站建设,创新应用了多项科技成果。
大坝碾压控制是保证抽水蓄能电站大坝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大坝建设过程中,天池电站在抽水蓄能行业率先应用无人驾驶振动碾,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了大坝碾压质量,实现对大坝碾压过程的精细化、智能化管控。
土石方碾压是水电站大坝建设的重要工序。传统的碾压施工采用高强度人工作业,不同施工队伍的碾压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大坝施工质量的高标准控制。2020年7月,天池电站在上水库建设中首次尝试并成功应用无人驾驶振动碾,实现24小时全天候无人值守作业,降低了夜间施工安全风险,确保一次碾压合格。
无人驾驶振动碾具备导航、程序控制、环境识别等功能。建设人员提前设置好振动碾的行进速度、碾压路径、振动频率等参数,振动碾便可自动化作业。
“大坝从左到右长约400米。为提高效率,需要多台振动碾同时作业。”国网新源河南天池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刘富强介绍,“我们建设了大坝碾压智能控制系统,远程监控多台振动碾的运行状态,保障了施工安全高效。”
变形监测是确保大坝安全的一道技术屏障。大坝填筑完成后,如何判断是否发生形变?
传统的点式测量无法使电站建设人员直观了解大坝变形程度。天池电站成立攻关团队,联合深圳大学探索研发高精度管道变形机器人,在坝体内预埋U形柔性管道,并将便携式测量仪器放入管道中,对坝体实施监控的范围更广、精准度更高。
动能转换 保障大电网安全运行
在天池电站几百米深的地下厂房内,4台高速运转的机组表面有不同颜色的灯带。红灯亮起代表机组正在发电,绿灯亮起则意味着机组正在抽水。
自今年1月首台机组投产以来,天池电站强化运行值守,增加重要设备巡检频次,认真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消除缺陷,积极响应调度指令,确保机组随调随启。
通过山体内部的双向水道,抽水蓄能电站向上抽水储能,向下放水发电。一升一降,电能、势能、动能转化,电站发挥着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等重要作用。
5月底,南阳各地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却遭遇了十几年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天气。为保障夏粮丰产丰收,南阳各地启用400多台烘干设备,用电负荷攀升。天池电站迅速响应,安排机组计划外发电12次、抽水18次,计划外抽水发电总时长202小时,有效平抑了电网波动。
今夏,河南遭遇持续高温,天池电站机组启停频繁。7月份以来,先期投运的3台机组综合利用小时数达414.4小时,发电量1.70亿千瓦时,抽水电量2.03亿千瓦时。
服务地方 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住上了新房,上下班都是水泥路。”家住西大庄移民新村的邹德华是天池电站物业服务人员。在电站工作,她既能兼顾家庭,也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天池电站上下水库公路被称为“伏牛天路”,是电站基建期的施工道路,也是生产期的保障通道。
在电站建设过程中,国网新源河南天池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考虑到部分路段地势陡峭、地质条件较差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因素比选,在不改变道路长度、坡度及投资金额的前提下,采取明线改隧道的方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了伏牛山区的植被原貌。
上下水库公路建好后,从山脚到山顶开车只需要约20分钟。不仅电站建设材料、装备可沿公路上山,以后山里产的中药材也能通过公路运到山下。
自开工建设以来,天池电站工程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后勤、安保、绿化等长期服务性工作岗位,共吸纳百余人就业,工程建设、物资运输等临时工作岗位用工3000余人次。
“过去,村里没什么发展,村民外出务工,夫妻两地生活,也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马市坪乡党委书记白翠峰说,“现在村里还有一些劳动力在天池电站务工,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