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体系,试点对制氢环节进行补贴。绿氢成本中有50%在制氢端,30%在储运环节,制氢端降本是源头动力。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绿氢市场需要需求侧政策支持才能发挥潜力,尤其是降低绿氢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成本和电解槽成本。目前,我国制取绿氢环节政策缺失,可充分借鉴“3+2”城市群的经验,选取几个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实施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制定绿氢项目专项电价政策、绿氢税收抵免政策,为绿氢设备的制造提供补贴。
借鉴燃料电池经验,适时扩展下游应用场景补贴,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供应方面取得突破还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来创造机会。除了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继续发力,还可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考虑氢燃料在航空和航运方面进行应用场景试点,以应对国际航空业的碳抵消与削减机制。此外,绿氢在氨、甲醇和钢铁等行业的应用也有巨大潜力,绿氢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可显著减少碳足迹。因此,可充分借鉴燃料电池汽车经验,扩展绿氢在工业方面的补贴,为我国工业领域的低碳发展提供支持。
协调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政策性金融方面,政府通过设立重大专项基金、产业基金等,将氢能列入国家投资管理体系的重要方向,明确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的支持标准和时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商业性金融方面,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头设立氢能发展专项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氢能绿色环保产业。同时,加快将绿氢技术纳入绿色信贷及绿色债券的指导目录,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氢能企业的差异化技术与发展水平实施对口帮扶。
建立统一监管标准和程序,为国际合作奠定基础。一方面,明确氢能战略地位,建立氢管理制度并指定主管部门,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审批程序和管理标准。规范并完善氢能监管体系,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参考地方政策经验,鼓励地方试点,逐步放宽对非化工业园区制氢加氢的管制。另一方面,建立国际合作长效机制,与全球主要国家在氢能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行业融资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