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竞逐万亿级新型储能产业 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隔墙供应”-中国储能网
2023 11/29 10:57:04
来源:惠州日报

抱团竞逐万亿级新型储能产业 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隔墙供应”

字体:
作者:黄尉宏 李芳娟 许文昌 陈丹娜

  中国储能网讯:11月28日,2023惠阳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在惠阳区沙田镇碧桂园润杨溪谷温泉酒店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业界翘楚、行业精英等受邀分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共同探讨、交流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未来。

  活动中,惠阳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将注重国企引导下的产业链高效协同、政府支持下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及共同参与优质项目投资分享收益的合作模式,在开拓市场、整合资源、产业配套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隔墙供应”,助推惠阳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势头迅猛

去年惠阳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超120亿

  广东新型储能产业预计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级别,是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受益于布局早,惠阳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初具规模,2022年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超120亿元,初步形成“覆盖终端客户、产业链条齐全、企业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新型储能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阳”注入新动能。

  在业内看来,产业链的完备让惠阳新型储能产业极具竞争优势,贝特瑞、古瑞瓦特、科信聚力、恒创睿能等一批企业已在这个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这是惠阳在这条万亿级赛道搏杀的底气所在。

  惠阳是全市首个用电量超百亿千瓦时的县(区),目前年用电量500万度以上的工商业企业多达78家,两年内将有8座变电站具备电网储能电站接入条件。在应用场景上,惠阳已建成9宗新型储能应用示范项目,建设规模17.27MWh;在建项目7宗,建设规模47.56MWh;储备项目18宗,建设规模1221.66MWh,计划总投资23.89亿元,其中,计划年底前动工项目8宗,建设规模17.55MWh。

  大会上,计划投资10亿元的中海储能铁铬液流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进行了签约,力争今年年底前动工建设。

  当下,惠阳聚焦新型储能领域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倾力打造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两大千亿级产业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惠阳新型储能产业园,大力推进惠阳新材料产业园扩容提质,全力保障高品质发展空间。

  其中,惠阳新型储能产业园是中韩(惠州)产业园的重要组团,主要依托惠阳初步形成的“光储充”产业集群,以及电网侧配储、工商业企业储能站等场景应用,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拓展延伸至钠离子电池、铁铬液流电池、氢能等技术领域。

完善顶层设计

构建惠阳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做大产业规模

  惠阳将新型储能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打造,全力助推惠州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为惠州打造国内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应用示范城市贡献出更多的惠阳力量。

  惠阳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局长刘昊表示,接下来惠阳要在生产制造端继续建链补链强链,争取引进锂电正极材料、隔膜、气凝胶、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微风风电设备制造等补链项目,依托刚成立的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打通区内新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继续推动在液流电池、氢能领域的项目布局。

  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最终目的,在于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惠阳将以新型储能产业为支点,推动整个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在应用场景端,惠阳将聚焦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三个领域,以政府出台改革试点政策、国企投资打造示范场景、民企参与跑通商业模式形成三方合力,推动低碳城市应用场景覆盖,形成场景之间相互支撑协同的闭环。

  在生产制造端,惠阳将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形成市场订单、以市场订单带动招商引资、以入驻企业推动产业链完善、以完整产业链降低全链条成本,打造以国企牵头的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闭环。

  在科技研发端,惠阳将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实现新技术新产品落地验证,吸引科研力量支持惠阳项目;通过科研项目接触和引进高端科研人才及团队,获取上级及市场的科研投入支持;通过科研投入持续产生更多科研成果,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闭环。

  刘昊说,由多应用场景、低成本产业链以及强大的研发落地能力共同构成惠阳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一方面探索将该产业生态匹配国家碳排放交易规则以提高收益;另一方面推动该产业生态在大湾区、广东省及周边省区复制以做大产业规模,最终形成惠阳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产业联盟

首批10家企业携手开拓省内外市场

  2023惠阳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上,惠阳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首批10家联盟企业进行签约,抱团竞逐万亿新型储能赛道。该联盟以区属国企为牵引,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产业链深度协同、投资收益共享,携手开拓省内外市场的发展格局。

  今年2月,惠阳区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把新型储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打造”。2023年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能源产业重点打造“光储充”产业集群,支持古瑞瓦特、恒创睿能等企业增资扩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实现区域内“隔墙供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与新型储能产业直接相关的企业超过70家,从材料供应到电芯生产,再到各种系统的大型储能集成方案,最后到电池拆解和梯次利用,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新型储能产业链条。

  成立仪式上,广东双能低碳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东省古瑞瓦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惠州市贝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信聚力新能源有限公司、惠州惠阳图迹智慧运营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华阳通机电有限公司、广东广麟材耀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广东正百控股有限公司、广东钜泰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成为惠阳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首批10家企业。

  在这个联盟中,惠阳区的国企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广东双能低碳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项目股权投资、主导用户参与电网侧储能电站投资、采购区内企业产品等多种形式,与一大批区内外企业共同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生态。

  联盟成员企业,包括古瑞瓦特、贝特瑞等在新型储能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覆盖新能源材料、电池制造、储能变流器、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系统集成等新型储能产业各核心领域。通过强强联合、高效整合、最优组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惠阳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剑伟说,惠阳将以区属国企为牵引,打通区内新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各类新型储能企业在携手开拓省内外市场、整合资源、产业配套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全力壮大联盟“朋友圈”,打造新型储能产业互补合作的产业生态,共同推动惠阳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圆桌论坛

行业大咖共议惠阳新型储能产业突围之道

  从今年年初开始,因新玩家入局、原材料价格调整等情况,新型储能市场出现了极大的动荡,企业订单吃紧、利润下滑的情况,让不少新型储能企业对行业前景打起了问号。

  在“圆桌论坛”环节,专家们围绕“开展新场景,应用新技术,提升利润率”主题,分析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惠阳如何破解当前行业“卷到极致”的困局,推动惠阳区新型储能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何进一步推动惠阳区新型储能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又如何在科技研发、示范应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实现差异化,推动惠州市进入新型储能产业全国第一方阵,打造大湾区新型储能应用场景示范城市作出特色鲜明的惠阳贡献?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介绍,液流电池是一种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大容量、长时间且完成商业化验证的新型储能方式,最为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对于广东省这种总体用电量大、发电量小、电力对外依存度高,高峰期用电保障难度大的省份,惠阳在铁铬液流电池上进行布局,能有效支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是抢抓产业机会的关键。

  “惠阳要坚定信心!一个新行业赛道的发展,无论是技术、人才都需要时间积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徐春明说,当前,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大力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转型已取得初步进展,但主要服务于民生领域,制造业能源转型尚在起步阶段,和存量相比,行业占比较低,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惠阳一定要有耐心。

  针对人才培育问题,徐春明介绍,新型储能产业是典型学科交叉支撑的新兴产业,希望惠阳区借助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机遇,储备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主题演讲

  徐春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预计后年液流电池进入商业化逐步成熟阶段

  “20年前我第一次来惠州,是参与中海油石油化工项目的建设;近几年,我也到惠州参加过相关实验室项目、论坛讲座。我明显感受到惠州从传统石油化工到先进能源再到新型储能不断升级变化的发展进程。”徐春明在《国家储能产教技术融合平台与铁铬液流电池长时储能进展》主题演讲中说。

  “储能市场规模巨大,新型储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确定的。”徐春明预计液流电池2025年将进入规模化发展且商业化逐步成熟的阶段,2030年左右实现全面市场化。他从建设背景、储能师资、产学合作、储能学科、人才培养、储能技术等方面介绍储能平台建设进展。

  随后,他着重介绍铁铬液流电池进展。铁铬液流电池是一种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大容量、长时间且完成商业化验证的新型储能方式,最为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目前,铁铬液流电池三大技术问题已通过对电极、双极板、电解液、催化剂等各组件的重新设计得到解决,并从性能端得到验证。

  “今天的大会表明了惠阳的决心,在这个赛道上走在了前列。”徐春明说,惠阳抢抓先行机遇后,要继续重视、加大投入,尤其是进一步关注人才,毕竟新的交叉领域方向,在技术储备的同时需要持续发展人才。他建议引进一些新型储能行业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

  赵天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长时储能技术是重要发展方向

  赵天寿作《电化学长时储能技术及创新》主题演讲,介绍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能、锂电子电池储能、氢燃料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新型储能方式的技术优势、技术挑战、应用场景。

  赵天寿说,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要求严苛,例如高安全、低成本、规模化、高效率、长寿命、选址灵活等。

  “新型能源体系尤其需要长时储能,储能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调节和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助力电力系统转型。”赵天寿表示,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太阳能、风能占比只有14%;到碳中和时代,太阳能、风能将占比70%。

  对此,赵天寿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支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长时储能技术存在较大缺口,是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化学流体电池易模块化、时长灵活、安全、无地理限制,适合于长时、大规模储能;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储能瓶颈,是抢抓产业机会的关键。他也希望惠阳能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拥抱新未来。

  刘科(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绿色甲醇是碳中和背景下的长时储能技术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央明确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必将带来大量的产业机会、大量的创新成果、大量的应用场景。

  刘科作《创新社会建设——双碳背景下中国的经济与能源转型》主题演讲,从能源数据及中国煤耗解读中国经济。

  目前,中国碳总排放量达103亿吨,人均7.4吨,煤耗从2001年的每年13亿吨增加到2014年的38亿吨左右。“在碳排放逐渐增大的今天,需要创新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刘科说,数字化不仅仅包括5G、大数据、人工智能,也包括传统行业,如煤炭、电力行业数字化能提高效率,让风能和太阳能取代火电。风能和太阳能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最大规模储能技术。

  “绿色甲醇是碳中和背景下的长时储能技术,电池技术进步至关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电池。”他举例说,有了绿色甲醇,就可以开车开船,晚上没太阳没风时也可以用甲醇制氢再通过高效率的燃料电池发电,因此绿色甲醇是一种长时储能技术。

【责任编辑: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