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储能观察II跨界:35家企业逆风布局 14家企业黯然退场-中国储能网
2023 12/19 18:49:49
来源:中国储能网

2023年储能观察II跨界:35家企业逆风布局 14家企业黯然退场

字体:
作者:吴涛

  中国储能网讯:2022年,跨界储能一定是一门“好生意”,彼时,海外户储需求井喷,国内新能源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储能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赛道。

  当大量资本和企业“一拥而上”之后,储能产业无可避免地走上了光伏行业曾走过的老路。内卷、过剩、价格战笼罩着2023年储能全产业链,储能行业进入阵痛期。

  万亿市场仍在,新手仍在入局,而早前跨界的玩家有的已经黯然退场。

  如同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写的那句话“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逆风入局

  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一叠再跌传导到储能产业链中下游,加上产能过剩、海外储能需求收缩等因素,储能电芯和系统集成一再跌近成本价,储能行业进入深度化竞争周期,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选择此时“逆风入局”。

  据中国储能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储能领域已经有35起跨界事件,这些跨界公司此前的主业可谓是五花八门,包括农业、房地产、制药、酒企、服装、物流等。

  就跨界企业布局的储能板块而言,涵盖了储能材料、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光储一体、电池回收等领域。

  从跨界方式来看,多数企业选择通过收购股权或者同具有研发生产能力的储能领域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进入,有的则是通过设立子公司,采取自建的方式“硬跨”。

  就跨界动机而言,寻找主业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目的,这一点在今年跨界的几家服装企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今年5月,老牌中高端商务男装品牌报喜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浙江报喜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与平阳源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投资平阳浚泉养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为其有限合伙人,从而定向投资新型储能解决方案、锂电池检测领域等。

  实际上,报喜鸟近年来一直在布局服装以外的业务,2022年,该公司接连发布公告称,拟定向投资集成电路领域及新材料业。

  出于同样目的的还有另外几家企业,包括浪莎、日播时尚、华孚时尚。

  财报显示,2022年浪莎股份营收3.27亿元,同比下降 18.82%;净利润1727.66万元,同比下降 14.37%。营收、净利双降使得浪莎急于寻找新的盈利渠道,火热的储能赛道成为最佳的选择。

  4月23日,浪莎针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莎针织”)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电池销售、电池制造等新能源相关业务。

  支撑这些服装企业“变道”的力量来自于服装企业此前跨界成功的案例。

  曾经的“中国服装第一股”杉杉股份,1999年毅然转型涌进锂电池材料赛道,目前,杉杉股份已成为国内负极材料领域头部企业。

  2021年11月20日,羊绒纺织公司中银绒业宣布,拟收购鑫锐恒100%股权,以建设年产8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总建设周期预计4年。

  对于有的企业跨界,则是一场“自救”,这一点在今年跨界的房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7月17日,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固利”)76.45%股份。

  在此之前,和很多深处行业寒冬的房企处境一样,荣盛房地产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面临退市危机。

  此时,如果能够控股锂离子电池电芯及系统提供商盟固利,实现快速变道脱困,对于荣盛房地产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年,另一家跨界房企天宸股份一季度货币资金仅5.98亿元,实际上,这家企业自2010年来,曾作为主业的房地产营收骤年下降,2015年后,曾涉足IT、环保、教育等领域,屡败屡战。

  2023年5月4日,天宸股份宣布计划总投资116亿元,布局光储一体新能源产。如此大的投资手笔,对于天宸股份来说是背水一战。

  同样的“自救”行动,也发生在机器人公司哈工智能。

  受新冠疫情和下游产业链影响,这家公司自2021年以来持续亏损。

  2月8日,哈工智能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同安矿产品、济南创捷、济南新旧动能基金、越凡投资、李奕霖、深圳俊东合计持有的鼎兴矿业70%股权(鼎兴矿业直接持有兴锂科技51%股权)及兴锂科技49%股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直接持有鼎兴矿业70%股权,直接及间接控制兴锂科技 100%股权。

  公告后的次日,哈工智能复牌,迎来一字涨停。

  黯然离场

  商场永远是机遇与风险并存,2023年储能市场的竞争环境与2022年不可同日而语。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全国现存储能企业已超10万家,仅2023年,全国新注册储能相关企业即高达5.02万家。储能行业经历2022年疯狂扩产之后,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

  大量企业涌入和产能过剩将储能产业链推进了“价格战”的洪流。

  今年以来,碳酸锂主力合约价格曾一度触及85650元的历史低点,这股降价的趋势蔓延至整个产业链,储能型电芯跌至约0.4元/Wh,储能系统报价也曾低至0.638元/Wh。

  行业正在加速洗牌,不少跨界企业还未在储能赛道里施展拳脚,就已经出师未捷,黯然退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14家跨界储能企业业务受阻,有的放弃储能业务,有的转型失败,直接退市。

  游戏公司昆仑万维11月底公告,拟将全资子公司宁波点金和昆诺天勤所持北京绿钒50%的股权及未来可转成股权的可转债转让给公司实际控制人周亚辉。昆仑万维的理由是,为更好地聚焦AGI和AIGC业务。

  有的企业则是因为市场变化,自身财务问题导致其不得不减少储能领域的投资。

  比如,9月12日厚能股份披露,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

  明冠新材2022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4.66%,决定出售博创宏远股权,其以4540.338万元将持有的博创宏远35%股权转让给陕西安康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转型多年未果的珈伟隆能,今年2月宣布其公司锂电池制造已经停产,不具备研发、生产锂电池的相关条件。对于停产原因,珈伟新能解释称,过去两年因公司资金无法及时筹措到位。

  有机颜料公司百合花2022年曾表示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1.77亿元跨界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业务。但2023年7月,百合花公告称,修订此前定增方案,取消了此前计划的年产40000吨电池级磷酸铁锂项目、年产3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

  这一决定与其财务表现密切相关,2023上半年,百合花营业收入约11.31亿元,同比下降18.43%,归母净利润仅为5490万元,同比下降63.11%。

  此外,有3家跨界储能的企业相继退市,包括7月退市的*ST宋都、*ST必康,5月退市的*ST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也有几家今年刚跨界的企业储能业务遭遇挫折。

  *ST园城在今年2月通过收购了江西丰锦锂能有限公司51%股权跨界锂电,然而,7个月后,*ST园城公告称,拟转让其所持有的丰锦锂能全部股权。对此,*ST园城表示,公司目前不具备继续推进丰锦锂能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客观条件,无法取得预期收益。

  陶瓷企业松发股份2023年6月12日拟收购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不低于51%且不高于76.92%股权,后者主要从事储能和轻型车动力电池产品及其系统业务。仅4个月,10月12日,松发股份公告称,该收购计划能否继续推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松发股份内部人员表示,该收购计划较大概率终止。

  女装品牌日播时尚在今年5月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上海锦源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6个月过后的11月5日,日播时尚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这一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跨界有门槛

  转型新能源领域,考验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也需要中长期的资金投入。但多数跨界进入储能领域的企业,在产业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缺少必要积累。

  此前,一些企业在接受中国储能网采访时表示,储能行业进入门槛太低,导致大量的资本和不具备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进入,最终导致了产能过剩,价格内卷。

  有观点认为,目前,在国内注册的10万家储能企业中,绝大多数是系统集成,拥有研发能力,活跃在市场上的不超过200家,具有部分核心技术自研能力的仅有几十家。

  在储能行业进入深度竞争的当下,没有技术沉淀和成熟的生产工艺体系的新入局的选手难免“水土不服”,优胜劣汰也是必然。

  现阶段,储能行业缺乏标准和规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无须竞争,也加速了行业洗牌的步伐。

  对此,一些企业曾向中国储能网呼吁,为储能行业设置行业门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促使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对于考虑跨界企业的而言,一定要看清自身定位,不可盲目抢占赛道,量力而行,规划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路径。

  另外,做好主业的同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跨界储能,资源和战略匹配才能成功。否则,心存侥幸心理,想以跨界为噱头,借此吸引资本,最终会被反噬。

【责任编辑:欧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