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抽水蓄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挑战与展望-中国储能网
2024 05/07 10:11:47
来源:长江能源YangtzeEnergy

我国抽水蓄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挑战与展望

字体: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中国储能网讯:抽水蓄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抽水蓄能的功能与作用,梳理我国抽水蓄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抽水蓄能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抽水蓄能与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推动新阶段新征程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有望于加快和推进我国形成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

  图片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提出“发展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并制定了“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自2020年我国向世界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后,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我国加速推进能源革命进程。

  抽水蓄能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因此,加快发展抽水蓄能产业势在必行,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要求,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抽水蓄能的功能与作用,梳理我国抽水蓄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抽水蓄能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抽水蓄能与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推动新阶段新征程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有望于加快和推进我国形成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充分认识抽水蓄能的功能与作用

  抽水蓄能是至今为止最安全、最稳定、最成熟、最环保、最经济的储能方式,具有储能容量大、储放效率高、运行灵活、反应迅速等特点,被形象地比喻为超级“绿色充电宝”。相较于其它储能方式,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1.1 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抽水蓄能作为一种关键的储能技术,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提高调度灵活性以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抽水蓄能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存储电能,在负荷高峰时段释放电能,调节电力系统的电量平衡曲线,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度能力、运行效率和灵活性,在实现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其次,增强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面临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抽水蓄能可实现快速响应并迅速释放电能,提供备用容量,维持电网频率的稳定性,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未来,随着抽水蓄能技术不断发展,其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能源安全保障。

  1.2 促进生态环保和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抽水蓄能以其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性在维护生态环保和能源结构转型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降低环境污染,促进低碳环保。抽水蓄能通过在低负荷时段存储多余电力,在高负荷时段释放电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燃煤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可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量、减轻对大气环境污染、减缓气候变化和全球暖化。这是“双碳”战略目标下保障我国能源行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其次,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受季节、时间等因素限制,存在随机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抽水蓄能可消纳并平滑这些不稳定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可靠性,平衡电网负荷与出力,加快能源结构向更加绿色低碳清洁的方向转型。

  1.3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抽水蓄能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从“冷门”到“热门”的快速增长,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首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抽水蓄能通过发挥“绿色充电宝”功能,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灵活性,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成本,以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促进、保障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次,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传统能源存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风险,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依托,抽水蓄能可通过构建水风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等多种模式整合能源,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再者,加快抽水蓄能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要实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这一目标,需要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大量劳动力,这无疑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此外,还将带动抽水蓄能产业链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高质量快速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2 我国抽水蓄能政策演变及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党在不同阶段的总路线、中心工作任务和国家发展计划,在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抽水蓄能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2.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电力工业发展推动抽水蓄能起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时我国电力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电力极度匮乏,无法达到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基本动力,也无法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基本用电需求。因此,党和人民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大规模地开展包括电力在内的工业化发展,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1抽水蓄能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蹒跚起步

  195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第一项具体任务就提出“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工业国,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内容,即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得电力工业也开启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在“二五”至“五五”计划期间,国家提出积极发展重工业,增加电力和电力设备的产量;电力工业要贯彻“水电为主、火电为辅”的长远建设方针等。伴随电力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1968年,一台由日本进口的抽水蓄能机组安装在岗南水库,开启了我国抽水蓄能的先河。1973年和1975年,北京密云水库白河水电站先后改建安装了两台国产抽水蓄能机组,标志着我国抽水蓄能事业的真正起步。

  2.1.2借鉴经验为抽水蓄能奠定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我国主要是通过学习借鉴苏联电力工业的有益经验。一方面,选派相关专业优秀人员赴苏联学习考察。另一方面,聘请苏联专家前来指导和帮助我国电力工业建设。“一五”期间,在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大型工程中,火电23项、水电2项。1958年我国兴建的岗南水电站为后续第一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奠定了基础。可见,我国抽水蓄能的起步与该时期学习苏联电力工业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2.1.3人才培养为抽水蓄能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开始加快了对水电事业人才的培养,期间组建了六大电力设计院、八大水电设计院,培养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懂专业技术、会管理的各级电业领导干部和数以万计的职工队伍;创办了一批水利水电高等院校和专业,如清华大学水力发电工程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为推动抽水蓄能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专业基础。

  2.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抽水蓄能稳步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概念。1981年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我国全面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抽水蓄能在有序探索中快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电力保供需求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快速发展

  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国家水利水电、能源有关部门对抽水蓄能电站进行了资源普查和规划选点,加快了抽水蓄能建设。1987年,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开建,主要任务是保障大亚湾核电站的平稳安全运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北潘家口、广东广蓄一期、北京十三陵、浙江天荒坪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先后建成投运,有效服务了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推动我国抽水蓄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2.2电力工业改革促进抽水蓄能产业化发展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序幕逐步拉开,逐渐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1998年,国务院提出“推进厂网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进入新世纪,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成为改革目标。由此也带来了抽水蓄能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投资和建设热情的提高,抽水蓄能专业建设管理及运营公司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抽水蓄能的产业化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2011年,国务院提出抽水蓄能发展坚持“系统服务、厂网分开、建设项目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机组设备自主化、科学合理调度”五大原则。至此,抽水蓄能推进多年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基本完成,促进了抽水蓄能产业的建设与管理。

  2.2.3电力工业能源转型凸显抽水蓄能功能与作用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鼓励和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随后,“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相关政策指导下,抽水蓄能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电力工业能源转型,推动“两型”社会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

  2.2.4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发展推动抽水蓄能自主化

  高考制度恢复后,中国水电事业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批水电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相继成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为抽水蓄能快速发展储备了高精尖专业人才。此外,国家实施“引进技术、合作生产”的扶持政策,通过“统一招标、技贸合作”的方式,在引进抽水蓄能机组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同时,启动抽水蓄能设备国产化工作,逐步实现抽水蓄能机组及成套设备的自主化。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我国抽水蓄能在稳定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机组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的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5产业管理规范化加快抽水蓄能现代化建设进程

  2004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是首次针对抽水蓄能建设和管理下发的专门性文件。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桐柏、泰安抽水蓄能电站电价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抽水蓄能费用核定标准,表明抽水蓄能运行费用机制的初步形成。随后,有关抽水蓄能规划建设、投资管理文件也陆续发布。产业管理的逐步规范化有效解决了这一时期抽水蓄能面临的系列现实问题,抽水蓄能开始由局部选点向全国分省选点开发建设转变,抽水蓄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目标的实现

  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抽水蓄能的发展,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是加快推进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抽水蓄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新局面,朝着加快实现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这一目标努力奋进。

  2.3.1“双碳”目标拓展抽水蓄能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加速,发达国家碳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国际碳治理行动。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作出“到2035年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承诺。与此同时,国际上新一轮能源革命高潮兴起,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和一致行动。2021年3月,“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被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8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抽水蓄能作为一个独立、完整产业而发布的全国性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抽水蓄能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2.3.2国家能源安全凸显抽水蓄能作用

  进入新时代,随着全球能源环境日趋复杂,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部署加快“十四五”时期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的通知,提出加快发展抽水蓄能,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可见,在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新要求下,抽水蓄能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2.3.3高质量发展加快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目标早日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抽水蓄能规划建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提出,“充分认识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以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促进、保障能源高质量发展”。可见,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目标的必由之路。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国抽水蓄能核准规模创历史新高、产业水平不断提升、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更加多元、业态发展更加创新,抽水蓄能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国家层面出台抽水蓄能有关政策30余项,地方层面出台50余项,有效推动了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加快了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进程。未来,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将伴随高质量发展实现新一步的飞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3 我国抽水蓄能现代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抽水蓄能是世界各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1882年世界上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诞生于瑞士,随后抽水蓄能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快速发展。我国抽水蓄能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探索和建设,在政策措施、建设规模、技术、产业体系等方面日益成熟,进入“十三五”后,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更是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首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围绕抽水蓄能出台的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措施80余项,为抽水蓄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其次,在建设规模上,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总量约8.23亿kW,开发建设和服务范围将实现对大陆区域的全覆盖,已建、在建装机规模达到1.6亿kW,居世界首位。同时还有接近2亿kW的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勘察设计工作。再者,在抽水蓄能相关技术上,从抽水蓄能电站设计、施工到运行等各方面技术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在相关产业上,产业定位更加清晰,产业规划更加明确,产业链完整度更加齐全、互动协调更加顺畅,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完备的全产业链体系。最后,在抽水蓄能投资建设上,基本形成了央企、国企、民企共同参与建设的多元格局,在应用范围上,也突破了传统的应用场景和功能,逐渐向水风光蓄一体化发展,从城市周边到新能源富集的荒原戈壁,抽水蓄能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场景的应用格局。

  我国抽水蓄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政策落实、比例布局、技术支持、市场化进程、生态环保、管理体系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3.1 政策理解不深入影响落实效果

  政策的落实是推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抽水蓄能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加之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利益诉求和规划差异,存在政策在执行实施中出现偏差等问题,影响着抽水蓄能功能作用的发挥。例如,抽水蓄能具有提高新能源消纳率和减排效益的功能与作用,还未得到正确和充分地认识,甚至出现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将抽水蓄能电站列为“重点排放单位”的不当情况。

  3.2 规划布局不完善拖延发展进程

  我国抽水蓄能总量居世界首位,但在规划、布局等方面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等挑战。首先,在建设进度、装机占比上落后于预期目标,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抽蓄装机规模应达到4000万kW,实际上,截止“十三五”末,我国抽蓄装机规模仅为3549万kW,占发电总装机的1.43%,严重滞后于规划目标。截止2023年10月底,我国抽水蓄能发电装机规模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占比也仅达到1.8%,预计2025年能达到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与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规模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2亿kW以上,而此时的抽水蓄能预计装机规模为1.2亿kW,远远不能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和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次,抽水蓄能现有布局存在“东重西轻”不合理现象,受经济、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目前在建抽水蓄能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南,由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在西部快速增长,西部对抽水蓄能电站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但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这些区域已建和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资源储备难以满足大规模发展需求。可见,我国抽水蓄能发展速度整体较慢,建设速度始终不及预期。

 3.3 科技创新突破迫在眉睫

  “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大规模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急需和亟待解决诸如突破大型变速机组技术研制、水泵水轮机效率提升、储能材料研发等领域存在的瓶颈和短板,开发适用于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抽水蓄能技术,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在新能源消纳、电力系统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抽水蓄能电站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等。同时,在主设备制造上,要进一步提升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以扭转当前供不应求的局面等难题。因此,当前对抽水蓄能技术创新和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 市场化转型任重道远

  加快抽水蓄能市场化发展是能源行业的共识,当前面临着如下困境和挑战:一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成本管控难度大,且回报周期长、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各投资主体均面临着较多风险和诸多不确定性,限制着社会资本参与抽水蓄能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市场接受度低,高风险、高投资必然导致抽水蓄能电价较高,企业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通过抽水蓄能项目获得市场份额;三是市场化相关的政策保障不足,虽然当前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抽水蓄能市场化发展,但实际可执行的保障性政策较少,特别是电力市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还未形成有效的电价疏导机制,阻碍了抽水蓄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显现,制约着抽水蓄能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化进程。

 3.5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抽水蓄能电站周围的生态环境,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行需严格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共存”原则,因此在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限制因素,避免对电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不利影响,因此,抽水蓄能电站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3.6 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当前,现行抽水蓄能管理体系已难以满足该产业大规模的快速发展需求。抽水蓄能从建设到运营,涉及环节要素多、人员广、资金量大,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人、财、物的有序、高效配置和运用,如何在新技术引入和应用后及时配套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如何从财务审计、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起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从而保障项目安全运行等等,均是健全和完善抽水蓄能管理体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4 展 望

  当前,我国抽水蓄能产业正迈向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未来将朝着“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的目标奋进。

 4.1 充分发挥抽水蓄能作用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未来,新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抽水蓄能将成为推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提升负荷调控能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并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此外,抽水蓄能独特的功能与作用能够与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为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4.2 大力推动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能源产业和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提升抽水蓄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首先,加强抽水蓄能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技术团队。其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瞄准世界抽水蓄能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成果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智能抽水蓄能电站,积极研发和运用可变速抽水蓄能和海水抽水蓄能等新抽水蓄能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4.3 全面深化抽水蓄能改革健全科学优质管理体系

  科学优质的管理体系是抽水蓄能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首先,抽水蓄能作为电力系统的调节电源,要构建高效的能源管理体系和智能化运维模式,保证电站运行调度的高效和精准,做好水库水位的精准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计划,实现水风光储的高效利用和抽水蓄能电站的最大效益。其次,抽水蓄能电站涉及水、电等高风险因素,要构建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最后,抽水蓄能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构建良好的人才管理体系,激发抽水蓄能相关员工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