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主要的电解水技术,即碱性(ALK)电解和聚合物电解质膜(PEM)电解。碱性电解制氢技术自19世纪末以来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其表面上的高度成熟的确给人一种错觉,误以为该技术已被完全理解和掌握,这潜在地导致了学术界在不经意间转移了对其深入探索的焦点,可能转而研究其他成熟度较低的技术,而这些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往往要漫长得多。
实际上,当前碱性电解槽技术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氢能源——尤其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生产的绿氢,已成为转型关键。氢能与电能的耦合,不仅是应对“双碳”挑战的关键所在,也对碱性电解槽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期望。该技术必须在保持高效率与严格安全标准的同时,展现出卓越的电力负荷波动应对能力。
电解制氢使用的电力如果来自太阳能或风能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都有一个波动性的特点,推高了使用可再生能源从水中制取氢气的成本,成为阻碍氢气作为燃料源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电解制氢的效率和降低成本,业界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
先前解决输入电源波动的方法:将电解系统分为若干个子电堆、电解小室或板(“单元”),并分别用控制设备管理每个单元。例如,美国专利申请公布号2011/0155583描述了一个包括多个电解槽的氢气生成系统,其中操作电堆的数量由一个控制机制不断控制。每个电堆通过相应的开关开启/关闭。
本文介绍了安思卓创始人的发明专利(Electro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 with adjustable operating capacity,US 8,936,704 B1),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控制由风能、太阳能或其他不稳定电源产生的非稳定电流供电的氢气生成系统的新方法。在各种实施例中,氢气生成系统包括一个自动控制的电解槽和一个聪明的“指挥官”——智能控制功能,该功能能够精准判定电解槽在特定时刻所需的最优操作容量,以有效地使用瞬时的输入功率。
除电解槽外,氢气生成系统还可能集成一个导电轨道、一个可移动的电气接触桥及其相关的驱动器、一个测量装置和一个控制器等关键组件。电解槽内部可能包括多个电解小室,它们以电气串联方式精心布局,形成一条导电路径。通过智能调节接入电源的小室数量,系统能够迅速响应外部电源波动,动态调整电解堆的操作容量。
更具体地说,控制器作为系统的“大脑”,可以根据当前电流和/或系统其他操作参数(例如,与电解槽的预设操作电力需求相结合)的测量输入,确定所需的操作电解槽的容量(即所需的电解小室数量),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到驱动器。随后,驱动器可以根据来自控制器的信号,控制可移动接触桥在导电轨道上的位置。接触桥通过根据从控制器接收到的命令在不同的位置停止,可以确保电解槽的电力循环限制在所需的操作容量之内,既避免了能源浪费,又保障了系统的稳定运行与高效产出。
因此,本发明公开的多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旨在动态调整电解槽的容量,允许氢气生成系统在波动电力中以所需的效率运行。此外,与现有技术系统相比,本发明披露的方法减少了控制多个电解单元所需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或开关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氢气生成系统的技术复杂性。这一优势不仅有望降低氢气生产的成本,还进一步促进了氢气作为清洁燃料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与普及。
图1:根据各种实施例的氢气生成系统的示例电气结构
图2: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包括多个电解小室的电堆的示例结构
图3A: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导电轨道、可移动接触桥
图3B:电解槽的顶视图和前视图
图4: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包括容量调整的氢气生成方法的示例流程图
综上所述,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创新的具有自动控制能力的氢气生成系统,其核心在于一种高效且适应性强的电解槽设计,它能够有效应对电源输入的波动与变化,将原本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为氢燃料能源。通过采用单个控制器来调整单个电解槽的操作容量,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显著简化了电解系统的容量控制流程。这比使用多个控制器分别控制多个电解单元(如多个电堆、子电堆或电解小室)的传统系统减少了复杂性(例如,在系统组件数量方面)和制造成本。
此外,传统系统为了允许每个单元单独开启或关闭,通常也需要为每个单元提供单独的电气电缆连接和气体/液体管道。相比之下,对于各种实施例,只需将一套电缆和管道连接到电堆中,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中紧凑化的设计还导致外部表面积减小,减少热量损失,从而使得在通常用于维持高效电解的高温范围(通常约为 70 ℃ - 90 ℃)下保持较高能量效率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