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6月28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正式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总结分析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取得的成就、展望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未来。
其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是首次发布的技术经济类行业报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赵全胜对报告进行解读。
本次报告重点针对2023年度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水平进行了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分析梳理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电价水平,总结了2023年定额标准管理、行业综合管理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展示了近期工程造价热点问题研究成果。
光伏方面: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平均单位干瓦总投资约为3900元/kW,较2022年降低约8.0%。2023年海上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单位干瓦总投资约为5800元/kW。
受硅料价格下探及光伏组件扩产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呈现整体向下趋势,至2023年年底,P型、N型光伏组件均已降至不足1元/W水平;配合送出要求建设的汇集站、配套储能、调相机等,以及项目开发衍生的地方性产业协同费用占比总体上涨。
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主要集中于设备及安装工程,占比超过70%。光伏组件设备价格持续下降,施工成本也逐步降低,场区输电线路及变电站工程部分投资相对稳定。
不同区域土地获取方式及使用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对项目单位造价也有一定影响。西北区域项目单位造价最低。西北区域大基地规模化开发,支架基础建设条件较好,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西南区域项目以山地光伏为主,由于山地光伏在交通工程、线路工程、环保等方面投入较多,单位造价最高。
光伏组件加速向高功率迈进,产业链围绕大尺寸、薄片化快速发展,近期仍将促进项目成本下降。大尺寸硅片能够有效摊薄非硅成本,带来全产业链的降本增效。薄片化有助于降低硅耗,增加单位硅料出片率,从而降低硅片企业的成本。柔性支架凭借“大跨度、高净空、长列距”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适应地形变化,并与农牧业、渔业等形成互补协同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工程造价。随着相关配套产业成熟、工艺进步,后续海上光伏发电项目成本预计将有较大下降空间。
赵全胜指出,光伏造价水平下降超出预期,预测未来价格还将持续下降。按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光伏未来是电力系统的主力发电机组,其价格必须对标煤电。煤电的度电成本是四毛五,光伏的发电小时数只有煤电的1/3,如果按照预测,十四五末期,特别是今年年底,光伏的度电成本就会降到两毛五左右。光伏要想担当起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未来产业发展还会进一步大浪淘沙。
风电方面:陆上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约4500元/kW,较2022年进一步下降。
得益于整体规模化开发、大容量机型广泛应用、充分的市场竞争。2023年末陆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约1200元/kW,较2022年进一步下降;配套送出工程,以及项目开发衍生的地方性产业协同费用占比总体上涨。
建设条件导致的成本差异逐步缩小。山地风电项目较平原/戈壁风电项目高约400~700元/kW。南方及西南区域建设条件较为复杂,复杂山地项目较多,成本相对较高。近年来配套送出工程、地方性产业协同费用等成本占比不断增加,基础处理成本占比相对降低,不同地形项目建设成本差异逐步缩小。
陆上风电预计短期内成本下降趋势将逐步放缓。“十四五”后期,随着风电行业竞争性配置等一系列政策调整,投资将趋于理性。在不考虑政策性因素及大宗设备供货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陆上风电预计短期内成本下降趋势将逐步放缓。
海上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在9500~14000元/kW区间,“十四五”末期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将实现全面平价。
不同场址条件下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成本差异较大。上海可建设海域离岸较近,江苏水深适中、施工窗口期较好、海床地质多为粉砂,基本条件较好,单位造价最低。
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价方面: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逐步扩大。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目标导向下,新能源加速入市。据国家能源局通报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kW·h,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
在平价上网基础上,甘肃、云南、河南、广西、四川、内蒙古等地结合电力供需形势及新能源发展情况,相继发布2024年电力交易方案,鼓励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实现竞价上网,并对新能源入市比例及电价进行了明确。
2024年3月,新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调整,项目成本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报告最后,赵全胜对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做出展望。他表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将加速推进各类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及产业的融合发展;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对工程计价体系要求日益提升;企业定额标准也将在造价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强调,工程造价的基本准则就是实事求是,要配合行业造价的监管审计工作,做好造价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