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去年至今,产能过剩和供需错配导致包括锂电在内的储能产业链开启“内卷式”竞争,疯狂扩张、价格战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行业洗牌。
产能扩产的阶段性结果是“两级分化”,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引领及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不具备“硬科技”的企业只能选择延期终止项目、停止募投动作,以期“断臂止损”。
14个储能、锂电产能项目终止、延期
近日,黑芝麻在回复投资者关于“投资35亿元的年产8.9GWh储能锂电池项目”进展时表示,公司根据外部经济形势和所处行业的发展态势,严控投资风险,避免投资损失,暂缓新能源储能项目建设。
在此前4月19日,黑芝麻曾表示,鉴于2023年下半年起新能源电池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与公司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假设条件产生了重大差异,据此公司密切观察外部条件变化冷静面对市场重大变局,不冒进推进,暂缓项目建设,等待最佳实施机会,避免增加投资成本和造成相关损失。
此回复与一年前该公司“跨界”储能时所宣称的储能产业发展机遇形成了强烈反差。
锂电池领域产能搁浅,除了黑芝麻,还有6月6日,国际实业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将终止投资建设磷酸铁锂储能电池PACK集成生产线项目。
3月19日,老牌PCB企业科翔股份也公告称,经与信丰县政府友好协商后,签订了《<信丰县人民政府与广东科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新建6GWH钠离子新能源电池项目投资意向合同书>之终止协议》。此次投资意向合同书终止的原因为公司战略发展等因素。
受锂价持续震荡、产品同质化竞争、产能集中释放等因素影响,储能系统、电芯报价自去年以来屡创新低,许多产业链企业放慢或放弃了储能、锂电领域的产能扩张步伐,据数字储能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4个储能、锂电产能项目终止或者延期。
从细分领域来看,以上终止定增/项目、暂缓项目多为锂电材料端,原因多为在市场环境变化,供需关系变化、盈利能力减弱等方面。
2022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如同坐上了火箭,蹿升至60万元/吨的“云端”,短短一年多时间价格暴涨超1000%,也使得锂电材料成为资本最热衷的赛道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入,其中不乏一些跨界入局者。
现如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8月初跌破8万元/吨,报795万元/吨,创近三年以来新低,与最高点相比缩水86%,供需也从前几年的“一吨难求”到现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企业权衡利弊,也不得不放弃此前的“宏大远景”。
3月13日,西藏珠峰决定终止公司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放弃了筹划两年多的锂盐项目。
西藏珠峰曾于2021年9月拟定增募资不超过80亿元,用于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碳酸锂盐湖提锂建设项目、塔中矿业有限公司600万吨矿山采选/年改扩建项目、阿根廷托萨有限公司锂盐湖资源勘探项目。
与西藏珠峰类似的还有,芳源股份在今年4月终止了近19亿定增预案,其曾计划募集18.86亿元用于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及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补充流动资金;惠云钛业终止了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材料磷酸铁项目;天力锂能终止用于三元材料的5.31亿元募投项目。
除了正极材料,产能过剩也影响了电解液、铜箔等材料领域。
4月,锂电池电解液头部新宙邦公告称,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募集资金投资用途及规模不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将“荆门新宙邦年产28.3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二期 10.3万吨锂电池电解液产能的预计可使用状态日期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
新宙邦表示,本次延期项目主要是因为电池产业链增速放缓。在2023年年报中,新宙邦曾判断大量产能集中释放,电解液行业已进入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阶段,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宣布终止定增项目、暂缓项目的企业中,“跨界”企业“水土不服”尤为显。
除了上述黑芝麻,还有主营新型面板显示器件的宝明科技在4月29日公告称,拟终止原计划投资高达62亿元的复合铜箔生产基地项目。宝明科技表示,由于投资规划发生变化,为避免项目资源投入的浪费,决定终止该投资项目。
主业为精细化工产品的华软科技在4月26日公告终止了总投资4.5亿元的两个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华软科技表示,受市场行情、投资环境及行政审批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决定终止年产12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和年产6000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
据数字储能网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包括百合花、*ST宋都、*ST未来、*ST园城等14家跨界储能企业没能跨进2024年,有的放弃储能业务,有的转型失败,直接退市。
竞争走向深水区
频频暂缓或终止锂电项目,表明企业和资本逐渐回归理性期,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规范引导。
包括锂电在内的储能产业链,经历了近两年高速发展之后进入行业洗牌期,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也透露一个信号,储能产业正在由单纯的产能竞争,迈向更为纵深的产品、渠道、技术创新之争。
犹记得去年,储能市场如火如荼,大量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储能领域,很多业内人士警示“储能有门槛”,提醒哪些缺乏技术沉淀、人才储备、供应链体系等关键要素的跨界企业,选择打造市场同质化产品,采取低价竞争,最终的结果也只能“出局”。
对于锂电行业的有序发展,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动作频频,从顶层设计和技术升级、资本市场等方面加强引导和规范。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国家最高层面罕见点名“内卷”,无疑给“最卷”的储能赛道敲响了警钟。
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即《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地,A股将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IPO生态将迎来变革。
新政要求,提高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财务标准,并严格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强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的关键指标。
证监会6月发布的“科创板8条”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一方面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另一方面,监管鼓励科创板上市企业对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进行收购。
这也意味着A股市场加速“优胜劣汰”,储能企业想要通过IPO获得融资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实力。
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5月8日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征求意见稿》适应于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生产企业。其中,重申企业研发费用率不低于3%和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将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加快落后产能出清。
征求意见稿对锂电池及四大主材的产品性能要求全面提升。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要求,使用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的能量型单体电池能量密度≥230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65Wh/kg;使用磷酸铁锂等其他材料的能量型单体电池能量密度≥165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20Wh/kg。功率型单体电池功率密度≥1500W/kg,电池组功率密度≥1200W/kg。单体电池循环寿命≥15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电池组循环寿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在产业竞争环境趋于深度和理性的背景下,产能终止或暂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归根结底,科技、质量、效率、渠道等方面具备综合实力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