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争议声中,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网特高压工程建设日前全面启动。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国务院国资委4月25日透露,上述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投资达315亿元。而根据十二五规划,五年中全国特高压工程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而三峡工程的动态投资当初的预计为2039亿元。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特高压工程投资将是三峡工程的2倍多。
在我国,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而特高压输电技术则是在此电压等级之下的远距离输电技术。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因素,目前世界上仅有日本和俄罗斯铺设了特高压线路,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功转入商业化运行。
“三华联网”,是指国家电网公司从2010年8月开始提出的到2015年建成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电网,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网”。然而,多位老专家指出,“三华联网”将破坏中国目前分层、分区、分散外接电源的“三分”结构,为电网连锁跳闸、破坏系统稳定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埋下隐患。他们还认为,国家电网公司为了达到垄断目的不考虑经济合理性。
原电力部生产司教授级高工、国际大电网委员会委员蒙定中5月3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电网正在进行的交流特高压电网项目存在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有史以来,世界电网发生了23次重大停电事故,其中北美和欧洲的最严重,一共占三分之二。”蒙定中告诉本报记者,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这些重大停电事故呢?因为中国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主要得益于按该导则建立的“分层”“分区”“分散外接电源”的“三分”电网结构,以及由继电保护建立的“三道防线”,避免了重大停电事故的发生。
“‘三华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出现连锁反应,造成重大停电事故,这是安全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蒙定中对本报记者表示,另外,远距离输电产生的能耗损失高于运输煤炭到东部地区发电所产生的损耗,经济性也不佳。而且,我国一直都是“远输煤,近输电”。交流特高压具有输送距离越长、输送能力越低的特点,不适合长距离直达送电。“远输煤、近输电”更是国内外公认的客观规律。“他们搞‘三华联网’不是为了技术,也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垄断。”
对于专家提出的特高压电网经济性方面的质疑,国家电网公司也曾作出回应称:电网形态由原来的东北—华北—华中“长链式”,转变为华北—华东—华中“团状”结构(即“三华电网”),与西北、东北、南方3个同步电网之间通过直流联系,“三华电网”将让煤炭主产区“三西”地区输煤输电的比例从目前的20∶1提高到6∶1,并能够充分利用褐煤、洗中煤、煤矸石等资源;此外大型煤电基地的电力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除去输电环节的费用后,到网电价仍低于当地煤电平均上网电价0.06—0.13元/千瓦时,同时节约装机1500万千瓦,节省电源投资560亿元;接纳新增清洁能源1.45亿千瓦,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每年减少环境损失45亿元。
而蒙定中告诉本报记者:“过去国家要求电厂跟电网分开,将来电网也应该再分,那么电网将来越分越多,这个国网公司就不存在了,那么它现在要把这几个都连起来,并要把它们作为国网公司的一个直属机构,那它永远就不会取消,就存在垄断了,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科学问题。”
蒙定中还告诉本报记者,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尝试过交流特高压电网,但实践证明这些国家的特高压项目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上存在很大风险,那么既然技术上有风险,经济性就自然不可行。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大家争议不大,目前的争议主要在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特高压电网项目应该考虑市场需求,让市场做决定,作为国家电网,也应该认真从经济方面去考虑投入产出效益。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发展特高压有必要,也存在可行性,可以尝试。但是,因为现实当中没有运行的经验,特高压的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可能需要在现实运行当中来发现和把握,所以说发展特高压项目,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