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国务院副总理赴深圳安徽调研新能源车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14-01-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车再获高层聚焦。

1月8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先后赶赴深圳、合肥和芜湖,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

1月10日,安徽芜湖,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奇瑞考察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情况。杨竹 图

据新华社报道,马凯在调研期间强调,要全面落实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下决心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搞上去。

马凯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变,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不变,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不变,政府扶持的政策取向不变。

按去年6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称《规划》),到2015年,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与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早报记者获悉,马凯在合肥考察了江淮汽车,在芜湖考察了奇瑞汽车。

江淮汽车市场部一名人士告诉早报记者,“马凯一行人原先预计参观新能源车40分钟,后来看了70多分钟。”

“马凯是礼拜五(1月10日)到我们公司来的,光是新能源汽车部分,就看了两小时,他表示很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一名负责人说。

马凯在深圳的调研,涉及新能源车产业链多个环节。

据南方日报报道,马凯在深圳调研的企业包括,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大地和电气、星源材质、比亚迪、比克电池等。

多方政策扶持下,中国去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与上述规划提出的目标仍相距甚远。

1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2013年中国生产新能源汽车17533辆,同比(较2012年)增长39.7%,其中,纯电动汽车14243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290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7642辆,同比增长37.9%,其中,纯电动汽车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038辆。根据新华社的报道,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累计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32辆,中央财政补贴资金57亿元,25个试点城市已建成174座充(换)电站、8000多个充电桩。

按《规划》所述,到2015年,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达标已经几无可能。

马凯在深圳调研时亦称,通过4年来的示范推广,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已处产业化发展的初期,跟上了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但总体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技术不成熟、产品成本较高、体制机制不完全适应市场规律等问题。

新能源汽车迎发展元年?

马凯在调研时提及,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地方保护,引导市场消费。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柳钦近日发表文章称,在政策的强力推动和使用环境改善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将迎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元年。

去年以来,从国务院到中央部委,关于新能源车的政策不断。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2013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案进行了审核评估,确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28个城市或区域为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

根据《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对这些示范城市给予综合奖励,奖励资金将主要用于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

在陈柳钦看来,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或区域名单的公布,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始由“示范应用”向“推广应用”正式过渡。

新华社此前也报道称,下一步,国家将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中。

2013年底,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主任刘建华曾对外透露,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办法有望于2014年春节前后推出。据悉,新政策将在保持补贴力度的同时,加大补贴覆盖的范围。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海主要采取“私人+公交”两条腿走路的模式。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