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我国石墨烯产业将进一步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1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石墨烯标准化委员会近日对外正式发布中国石墨烯第1号标准“石墨烯材料的名词术语与定义”,并于2014年起实施。据介绍,该标准是国内乃至国际上首个明确给出石墨烯关键名词术语和定义的标准。业内人士认为,该标准的发布将有利于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对我国抢占国际石墨烯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近年发展势头强劲,受到了市场各方的高度重视,中国石墨烯第1号标准的发布,预示着中国石墨烯标准化工作已经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有专业人士预计,随着相关领域技术和应用的突破,新材料行业将获得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相关概念股也将映入投资者的视线。

潜在需求大

2013年以来,沪深主板市场持续震荡下行,相对于大市的低迷,部分具备独特题材概念的股票却表现的比较抗跌,有的甚至逆市走强,这其中就包括石墨烯概念股。

从Wind石墨烯概念指数走势看,该指数持续保持横盘震荡态势,股价抗跌特征明显。分析人士认为,石墨烯概念股抗跌的原因在于石墨烯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吸引二级市场资金关注,对股价构成了一定支撑。

有分析人士指出,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按照六边形进行排布并相互连接而成的碳分子,其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高韧度、高强度、超大比表面积等特点,在电子、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比如在电子领域,石墨烯可替代晶硅应用在芯片领域,将芯片速度提高到THZ级别;石墨烯制成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能够大幅提高电池性能;石墨烯制成的超级电容器,充电时间只需1毫秒;石墨烯可以替代ITO作为导电材料制成显示器件等等。

由此可见,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前景异常广阔。资金强烈追求新兴成长性行业内的股票,这使得尽管石墨烯产业化条件并不是十分成熟,但相关概念股仍然获得了资金的追捧,进而导致股价强势。中期来看,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预计新兴成长性行业股票的溢价难以大幅回落,在技术突破、应用范围拓展等契机出现后,石墨烯概念股仍有可能成为资金追逐的标的股之一。

事实上,早在2012年,工信部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石墨烯作为前沿新材料之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也围绕石墨烯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业内人士估计,石墨烯规模未来能达到万亿元以上。

应用范围广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

其次,石墨烯能助力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加入石墨烯材料,同等体积的电容可扩充5倍以上的容量,而锂电池电极中加入石墨烯则可大幅度提高其导电性能。此外,石墨烯还可应用于电路、触摸屏、基因测序以及制造出羽翼般超轻型飞机、超坚韧防弹衣等领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日常用品到航空航天,从远洋轮船到电子产品,在任何用到金属并有腐蚀风险的地方,石墨烯都能发挥作用,许多行业也将节约巨大的成本。因此石墨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受此消息刺激,概念股有望走强。

除了石墨烯之外,还有一些新材料在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下迅速崛起。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碳纤维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攀升。碳纤维在飞机制造等军工领域、汽车和医疗器械等工业领域、高尔夫球棒和自行车等体育休闲领域备受追捧。而十八届三种全会改革军队和国家安全机构的决定,增强了采购国防装备和安防设备的预期,这为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批量生产的军用飞机机体和发动机用钛质量合计占比达25%,而F-22钛合金占比更是高达41%。钛金属由于具有高强度、延展性好、耐腐蚀、无磁性等优越性能,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石油、电力等领域。

其次是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碳纳米管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碳纳米管除了作为模具,在内部填充金属、氧化物等物质外,还可用于纳米结构电子器件、热电材料、电池电极材料、低温高灵敏度传感器,生物分子载体、催化剂载体等领域。

此外,还有特种玻璃包含的光伏玻璃和超薄玻璃两个子行业也迎来发展先机。随着移动设备产业的发展,对高性能玻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包括用于各种平板显示器件的平板玻璃,用于光的折射、透射等方面的传光玻璃。此外,微晶玻璃还应用在太阳能基板、集成电路基板和人工骨齿等方面。技术上瓶颈的逐渐突破,新材料应用范围也将扩大,整个产业步入高速增长阶段,相关上市公司由此迎来业绩的爆发期。

分享到:

关键字:石墨烯 电池材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