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储能产业突破关键仍在技术研发

作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05-30 浏览:
“前几年人们还在问要不要储能的问题,现在只问要什么样的储能技术,如何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会长俞振华向《科学时报》记者谈起近一两年来储能行业发生的变化,脸上浮现出轻松的笑容。
 
确实,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储能产业的地位急速上升。这一点从国际金融资本向储能领域不断倾斜的趋势也可见一斑。
 
但目前,储能市场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商业化运行阶段。尤其在我国,专家指出,技术研发、降低成本是储能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中国目前缺少支撑技术和示范项目,从支撑技术到应用端的各环节都有门槛。”俞振华说。
 
同中国相比,美国的储能产业虽然早起步了十余年,但仍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陈海生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是新兴产业,当下的重点是技术研发,应加快出台促进技术发展的科研政策,促进我国储能产业的技术进步、工程示范和产业化进程。
 
支撑技术是行业发展关键
 
发展新能源是碳减排的主要途径,但其大规模发展却必须和储能相配合。
 
在我国,从2009年开始,储能被提上日程,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都设有专项基金,国家“863”、“973”等科研项目中都对储能有所有体现。因此,储能在我国虽然基础薄弱,但重视程度却不断提高。
 
俞振华介绍,由于储能产业整体没有达到商业化水平,各国在产业化的储能技术方面差距不大,主要的差距体现在经验上。“毕竟国外实际的项目多,国内项目少,针对性没有国外强,还处在积累经验的阶段。”
 
对于这个阶段的发展障碍,俞振华认为倒不是机制问题,而主要是支撑技术不过关,无法告诉用户和政策制定者技术未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怎样的。
 
“支撑技术是这个行业能往下走的关键点。”俞振华强调。
 
他建议,国内储能企业发展技术的路径应是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相结合。俞振华说:“中国对商用技术的研发比较薄弱,人才、经验都比较缺乏,自主研发团队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这种研发道路就会很长。适合公司运作的形式就是既有研发团队,又有国际合作。”
 
在研发经费上,除了一些成熟的企业可以依靠产业基础,大部分储能企业都需要依靠风险投资。俞振华认为,国家支持将起助推作用。而美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国提供借鉴模板。
 
美国:政府投资引领技术研发
 
近年来,美国与储能相关的法案、计划、投资和补贴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美国为储能技术研发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以2009年为例:2009年上半年,美国政府拨款20亿美元用于支持包括大规模储能在内的电池技术研发;8月5日,拨款24亿美元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其中有一部分经费用于车用动力储能电池的开发;10月27日,在美国能源部制定的关于智能电网资助计划中,安排的储能技术项目超过了其他所有项目,达19个,资金支持力度也最大;11月,美国能源部又拨款2亿美元支持规模化储能技术的研发。
 
实际上,美国目前的储能项目资金来源于2009年《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拨款、小企业研究创新计划(隶属于美国小企业协会)和美国能源部。其中《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支持示范项目的力度最大,在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中,有215亿美元投向了研发。截至2010年10月13日已拨款1.85亿美元,项目总额为7.7亿美元。
 
据统计,在2011财年美国能源部高级研究项目计划署(ARPA-E)支持的项目中研究、开发、示范、应用的环节的比例约为3:3:1:3。
 
陈海生表示,政府资助起了很强的引导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对哪种技术更有发展前途给出了信号。尤其对前期投资风险比较大的技术,政府埋单能大力促进其发展。
 
据悉,ARPA-E在2011财年将会资助12个储能项目,项目总金额2765万元,涉及企业、研究所、大学等总共20多个单位,包含有项目示范(例如波音公司承担的低成本、高能密度飞轮储能示范)、高新技术研究(例如ABB公司的超导储能技术研究)等,将会促进储能技术的发展与示范。
 
中国:加大示范力度
 
保证多样性发展
 
在新出台的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中,大规模储能技术作为4项重大前沿技术位列第二。不过,同美国的支持力度相比,我国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研究计划。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继续加大对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有助于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张华民指出,目前我国大规模储能技术和产业化与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极不平衡,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超过一定比例并网时,电网的安全运行将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大规模储能技术作支撑。
 
张华民建议:“借鉴美国和日本对储能技术的经费支持政策,我国应加大对有竞争力的经济性、安全性、市场性好的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另外,储能系统中涉及众多非常规设备,例如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的高膨胀比的透平机械等,都是对我国现有机械设计制造产业的技术挑战。陈海生建议,我国应加强储能产业的相关技术研究,掌握储能系统的核心技术,实现储能产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陈海生指出:“现在最缺的是人。”他建议加强储能技术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形成储能产业建设的后备军,保证储能产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储能技术只有抽水蓄能技术。陈海生指出,我国需要加快储能技术项目示范的实施,为各类储能技术和储能企业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实现我国大规模储能产业的多样性发展。
 
张华民也提醒道,目前为止,我国储能技术研发资源主要投给锂离子电池,具有极大的风险。他表示,作为兆瓦以上级大规模储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很多技术问题还有待验证;另一方面,未来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要求能量密度达到500~700Wh/kg,因此,一旦高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及金属空气电池开发成功,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将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技术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