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传出“风声”的长江汽车,因为一场远在香港资本市场的纷争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今年年初,长江汽车的母公司,五龙电动车的股东与董事会因为无法让执行破产清算的委员会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而引发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纷争。最新消息显示,联席临时清盘人申请及Sino Power扩大联席临时清盘人权力申请之各方聆讯已定于5月13日举行。虽然清盘委员会成员还未最终敲定,但持有杭州长江汽车49%股权的五龙电动车进入破产清算的命运已成定局,这必然会对长江汽车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早在两年前,长江汽车就被曝出欠薪的传闻,加上产品迟迟未落地,可以说深陷资金不足的泥沼中很长一段时间了,能不能熬到今年年底恐怕都很难说。
“在五龙电动车开展清盘的过程中,除非有人愿意接手长江汽车的股权,否则长江汽车的一部分资产也会因此被列入清算的范围中。”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当前的大环境和整体形势来看,今年过后,造车新势力或将只剩3家左右,而长江汽车很显然不可能位列其中。
■“浮出水面”都从欠薪开始
几乎每一家“浮出水面”而被发现其实正在“裸泳”的造车新势力,都是从欠薪开始的,长江汽车也不例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于长江汽车欠薪的新闻报道就开始增多。“其实前年我们的工资发放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但拖欠的时间并不长,一般为几天,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据杭州长江汽车员工小王透露,从去年开始,工资发放延迟的时间大大增加了,经常一拖就是两三个月,甚至长达半年。至于入职时承诺的“十三薪”,从来没有兑现过。
出现欠薪问题的并不只杭州公司一家,在去年年中,位于贵州和成都的长江汽车公司也都先后有员工曝出拖欠工资的情况。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的留言板上,不少人都留下了关于长江汽车广东佛山研发中心以及杭州长江汽车、贵州长江汽车、重庆长江汽车等公司欠薪的投诉。贵安新区产投和成都简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复显示,长江汽车在该地拖欠工资的情况属实,但公司仅原则上同意补发工资,实际并未有效解决问题。事实上,有些已经申请劳动仲裁的离职员工,直至现在也没有拿到长江汽车拖欠的工资,而从今年春节开始放假的部分在职员工,长江汽车也一直没有通知他们何时返岗,承诺在放假期间发放的最低保障工资同样处于拖欠的状态。
“受大环境和疫情影响,员工欠薪的情况确实存在。”长江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为改变当下的境况,他们正在采取一些可行的举措,例如与公司的股东和潜在投资者接洽,推进融资计划,以及开拓更多细分市场等。
欠薪只是长江汽车资金短缺的“冰山一角”。启信宝显示,从去年3月至今,长江汽车被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等列为被执行人次数共计65次,累计执行标的超2.35亿元。不仅如此,今年1月4日,长江汽车董事长曹忠还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原因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背靠李嘉诚 一时风光无两
4月13日晚,五龙电动车在发布的公告中提及:“收到公司董事会主席曹忠通知,李嘉诚基金会已于1月8日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撤销其此前提交的针对曹忠本人的破产呈请。”虽然李嘉诚最终撤销了针对曹忠的破产申请,但令人唏嘘的是,他与曹忠最终还是走到了“分道扬镳”这一步。要知道,在长江汽车最初成立的时候,李嘉诚不仅提供了启动资金,而且还大大提高了长江汽车在众多新势力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6年,五龙集团正式宣布,以51亿元的投资金额全力打造长江EV这一全新品牌,同时一举拿下了1150亩土地。在这笔庞大资金的背后,是早在2010年就看好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李嘉诚的支持,他多次增持五龙电动车股份,到2015年持股比例一度达到了8%,成为第三大股东。也正是李嘉诚站在“背后”,才让长江汽车一时间声名大噪、风光无两。
就在造车新势力们纷纷为资质发愁的时候,长江汽车是继北汽新能源公司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此后又取得了工信部的产品资质,成为不折不扣的“双资质”造车新势力企业。2016年前后,贵州长江生产基地建立,长江汽车随后加速扩张,在多地建厂、投资,还涉足电池上游材料和电池设计等相关产业链的业务。
彼时的长江汽车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在各地政府的招揽之下,贵州长江、深圳长江、成都长江和广东长江等多家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天眼查信息显示,杭州长江的大股东之一为有杭州余杭政府背景的北京紫荆聚龙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9.83%。贵州长江的大股东为有国资背景的贵州贵安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9%。除入股以外,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其“出货”,有知情人士透露,杭州余杭区采购的不少公交车都来自长江汽车。
不仅如此,彼时风光无两的长江汽车还吸引了不少汽车行业的老将加盟,如曾任沃尔沃中国首席执行官的童志远。
■代工求生 海外业务成谜
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长江汽车还不太贴切,因为在早早就准备好了资质、工厂和资金之后,长江汽车的乘用车产品始终都没有实现量产,可以说连“集”都没“赶上”。在长江汽车的官网上,长江EV旗下共有4款产品:奕阁、奕胜、益众电动公交车以及逸酷,其中,只有逸酷是乘用车,最早在2016年发布,能够实现在线安装安卓系统应用程序,但直到2年以后,逸酷才正式亮相,至今尚未投产。“逸酷迟迟没有落地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门槛不断提高。”小王表示,越往后拖越难以达到补贴标准,采购成本因此大大增加,导致了产品缺乏竞争力始终无法上市。
产品迟迟未能落地,为利用闲置产能,长江汽车“创新性”地开始承接代工业务,也因此成为了第一家为其他新造车企业代工的新势力车企。去年1月初,长江汽车与零跑汽车达成了代工合作,利用现有的生产线组装生产零跑S01。不过,由于代工“盘活”的闲置产能也是杯水车薪,同为新势力企业的零跑汽车,从成立至今累计销量仅为1000多辆。去年5月,杭州长江又与山东汉唐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代工协议,但截至目前,长江汽车未公布任何与汉唐合作的新进展。值得一提的是,这或许并不完全是长江汽车的“错”,而是因为,身为山东低速电动车企业的汉唐汽车,一直没能等来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的出台。
在代工之外,长江汽车采取了另一“自救”举措——向海外市场拓展。去年8月,长江汽车正式宣布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并称已经在电动车核心零部件领域找到突破口;10月,长江汽车宣称,国庆期间,欧洲客户对即将交付的首批长江G08/V8100平台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进行了运前检查,对长江汽车的首批关键零部件产品表示满意,并要求尽快发货。同样的,这一新闻再无后续。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600多家造车企业中,有整车制造能力的不足30%,有量产交付能力的不足20%,而国内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累计投资已超过了2万亿元。“究竟哪三家造车新势力能存活下来,今年年底就能见分晓。”在曹鹤看来,而那些新造车企业的投资者,恐怕都难逃血本无归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