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6周年之际,“新基建”号角响起,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浪潮涌动,能源行业迎来新历史机遇期,一幅崭新蓝图徐徐展开。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
为全面展示数字化建设成果,展示“新基建”发展路径,中电传媒数据研发中心近期将推出《对话国网数字“新基建”》系列专访,从国网新能源云、国网链、能源工业云网等角度,为您展示国家电网公司数字“新基建”恢弘图景。
普通居民、工商业用户安装分布式光伏专业门槛如何破解,新能源如何完成消纳,集中式电站如何快速并网,如何参与辅助服务?
今天,随着“新基建”战略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聚合、裂变,新经济、新生态、新模式正在重构新能源产业链,曾经困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已经有了新答案。
作为中国新能源“超级数字大脑”,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支点,国网新能源云作为国网公司探索新能源智慧未来的创新实践被寄予厚望。平台汇集新能源装备制造、规划设计、建设安装、运维全产业链,在重构传统的新能源经济业态、孵化新能源经济商业模式、构建新能源产业数字生态方面优势明显。
国网新能源云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能为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怎样的支撑,为传统新能源产业赋予怎样的生命力?日前,中电传媒数据研发中心对话国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国网电商公司光伏云事业部)副总经理谢祥颖,深度剖析国家电网新能源“超级数字大脑”。
新业态催生新模式
记者:“新基建”战略下,新能源数字化转型面临怎样的战略机遇期?国网新能源云是怎样的一个平台?
谢祥颖:国网新能源云提供新能源资源分析、规划设计、消纳评估、投资建设、并网运行、智能运维、交易结算全场景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以“数字驱动”的方式实现新能源全流程精准管控,为能源服务公司、装备制造公司、政府、智库、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社会大众等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
当前,我国新能源实现从补充电源向替代电源的转变,以新能源为支点的能源转型体系正加速变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随着新能源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需求越来越强,消纳要求越来越高,规划建设、并网服务、技术支撑、市场交易等方面的矛盾与不足也愈发突出。发展新能源数字产业,推动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这个层面来说,国网新能源云是国网电商公司服务党和国家能源战略,实现能源转型发展需要,建设“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国有企业“六个力量”,体现国家电网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的担责之举。
记者:近年来,虽然我国分布式光伏发展迅猛,但是设备安装、运维、结算等门槛,也为居民、工商业用户开发分布式光伏带来困扰,在新的数字经济业态中是否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谢祥颖:普通居民、工商业用户开发分布式光伏,最主要难点在于收益预期不明晰,专业门槛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
在数字经济业态中,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用户彼此之间实现了互联,各种生产要素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重新配置,传统经济中很多难题也有了新解。
国网新能源云作为新数字经济业态中的产物,为新能源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作为全流程一体化线上服务平台,它可以线上完成申请、设备选型、安装、运维、结算等业务,大大降低了分布式光伏开发的门槛,普通百姓、工商业用户安装分布式光伏更加便捷。
记者:分布式电站投资、建设、运维比较专业,一站式的服务模式确实有利于降低用户开发技术门槛。相对传统服务模式,我们有哪些创新?
谢祥颖:的确,通过国网新能源云平台创造新生态,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产生,用户、企业开发成本都得到降低,市场活力被进一步激活。
在用户申请阶段,国网新能源云就会基于当地气象、用电负荷、新能源补贴政策等历史数据,进行经济测算,提升投资效率,保证普通居民、工商业用户收益。
设备选型方面,国网新能源云线上为新能源装备制造厂商、系统集成商、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等用户提供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监测运维、产品追溯、金融交易及行业分析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运行设备与各类厂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联网生态体系既解决了用户侧的设备选型问题,也降低了设备厂商的营销成本,实现了良性的互动。
运维方面,国网新能源云实现新能源电站设备在线状态监测,通过国网新能源云APP,用户实时跟踪设备运行状态,并结合气象数据、历史发电数据,进行发电预测,让用户收益更放心。另外,国网新能源云APP引入“滴滴电工”模式,用户设备出现故障后,智能分析系统进行远程诊断,生成订单,当地运维公司工人抢单,为用户提供及时、快捷的抢修服务。该模式最大限度盘活运维资源,降低了用户运维成本,也让当地运维人员获得应有的回报。
结算方面,国网新能源云支撑国网公司分布式光伏结算业务,用户通过平台可以实现电费补贴及时结算,收益账单实时查询,提升用户获得感。
记者:新能源消纳一直是行业热议的话题,对于“弃风”、“弃光”难题,您怎么看?针对行业痛点,国网新能源云是否有新的突破?
谢祥颖:解决新能源消纳是一个系统工程。电站规划、建设、运维各个环节与电网、用户侧形成联动。国网新能源云充分挖掘国家电网大数据资源、以及技术优势,实现大型新能源电站的规划、建设、运维与电网调度、交易中心等数据交互,全面推动新能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消纳,还进一步探索电站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提升经济效益,降低开发、运维成本。
首先是规划服务。在项目建设前期,国网新能源云充分挖掘国家电网负荷运行、输电通道、建设运行等数据,结合当地风光资源、气象等数据,通过科学的模型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估,从源头上解决电站建设的并网问题、消纳问题。
其次是申请审批服务。新能源企业向国家电网提出并网申请、审批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国网新能源云打通并网申请、审批环节,实现审批流程的云化,将业务环节从34个降低至19个,缩短流程,提升效率。
最后是辅助服务。国网新能源云打通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各类型储能电站的运行状况数据,为国家储能建设发展、促进新能源消纳等分析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带动储能合理布局,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助力各种新能源储能联合项目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新科技打造新能源“超级数字大脑”
记者:互联网本质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国网新能源云打造的是怎样一个生态系统?
谢祥颖:国网新能源云15个子平台基于云平台架构、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实现,创新构建“互联网+”新能源共享服务的新生态。对内服务新能源规划、建设、并网、运行、交易、结算等全过程管理,打造开放共享的新能源服务体系,实现了“数据一个源、新能源一张图、业务一条线”;对外提供政策咨询、新技术、并网报装、运维监测、金融保险、结算交易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能源服务生态圈。
记者:作为新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智能化是国网新能源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未来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该领域,我们有哪些探索?
谢祥颖:国网新能源云作为数据服务平台,更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技术服务平台。我们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探索区块链、标识解析技术创新应用,深化与工业互联网的协同融合,创新智能客服、智能检索、智能图解等智能化服务,建设新能源大数据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能力,实现新能源行业生产制造和服务资源的统一调配。
国网新能源云致力于构建以数据作为重要权属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流通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共享及数据分析服务能力共创,打造新能源产业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新能源生态体系。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基于数据价值挖掘的新能源行业产学研用高效联动发展格局,实现跨设备、跨平台、跨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的全面互联互通,通过数据流促进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物资流的多流合一和高效协同,推动新能源产业制造和服务体系的要素升级、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拓展,打造更高效、更安全、更合作、更协同的新能源生态新模式、新业态。
记者:有人将国网新能源云比喻成新能源行业的“超级数字大脑”?对于这个评价,您怎么看?
谢祥颖:国网新能源云是国家电网公司首个贯通主营业务核心流程的开放性服务平台,助力企业中台建设,构建“全环节、全贯通、全覆盖、全生态、全场景”的新能源服务体系。所以,我们称之为中国新能源行业“数字大脑”并不为过。
国网新能源云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重构传统新能源产业链,新的经济业态、服务模式、商业模式都孕育而生。平台实现新能源全过程管理,规范相关标准,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放管服”,提升管理质效。另外,平台还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辅助各级政府决策,促进新能源科学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相关智库及客户。
记者:目前,该平台建设情况如何?未来,国网国网新能源云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谢祥颖:目前,国网新能源云接入新能源场站超55万座,装机2.3亿千瓦,服务新能源全产业链上下游5000余家大中小企业。2020年,该平台将全面上线运营。
未来,我们将加强几个重要平台的建设,为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落地实施提供重要支点。
一是打造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对内强化全过程管控分析,对外强化全流程优质服务;二是建设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新能源实验室,建设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能源大数据共享服务中心;三是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圈,打造新能源集控中心,创新新能源金融全链条服务,建设能源学院,拓展辅助市场化交易业务;四是建立新能源商业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