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张勇呼吁,抓住数字新基建的机遇。张勇认为,数字基建将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同时,数字基建还将成为各地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
5月7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推动上“云”用“数” 建设产业互联网》。马化腾认为,指出新基建是通往全面数字社会的“高速公路”,数据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石油”,产业互联网则是高效运行的“智能汽车”。
5月8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新基建加速智能经济到来》。李彦宏认为,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的创新红利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智能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之一,中国无疑是最有能力抓住这轮机会的国家之一。
(以下分别是BAT三位掌门人文章全文,文末请投票)
——李彦宏——
"新基建"加速智能经济到来
在危机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这不仅能在中短期内创造大量投资机会、提升发展动能,而且能加速智能经济的落地和智能社会的到来,提升人类应对类似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同时,“新基建”还会降低创业的门槛,提升创新的速度,助推生产效率变得更高更有弹性,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生活。
实际上,在战疫过程中,新型基础设施的代表性技术表现亮眼。实践证明,过去数年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积累了巨大的应变弹性。比如人工智能领域,智能算法使新冠病毒RNA分析时间从55分钟缩短到27秒,智能外呼平台用语音机器人代替人工,多人体温快速检测解决方案在人流密集场所落地使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应用经验与方案将会延续下去,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发展新机遇更不容错过,需要每一家企业好好把握。
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和效率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改善的重要动力。现在,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的创新红利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智能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之一。在新的红利期,人工智能将从人机交互、基础设施、行业应用三个层面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将重塑人类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迎来更具创造力、生命力的时代。
中国无疑是最有能力抓住这轮机会的国家之一。因为我们对技术有长期而持续的重视和投资,2019年,我国研发投入达2.2万亿元,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位居全球第二;截至去年10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累计已达44万余件,全球排名第一。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激励空间,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引导市场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除此之外,我们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应用市场、最多的研发人员,这些都将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应用场景,加速中国制造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国人民率先享受智能经济和智慧社会的福利。
由于人工智能降低了技术门槛、提升了治理效能,国内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例如,长沙、保定、重庆等地利用“智能交通引擎”优化城市交通治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让更多普通人可以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比如,陕西汉中扶贫办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能够从20万贫困家庭中准确识别出最急需帮助的2000个家庭。又如位于北京大栅栏社区的独居老人,家里装上了电动窗帘滑轨、智能插座、智能灯等,通过与智能音箱互动,就可以开关电灯窗帘、调节空调温度。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未来都将能更为平等便捷地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美好生活。
当然,人工智能与人密切相关,应当就基本的伦理形成共识:我们必须时刻坚持人文关怀,将造福于人作为首要原则。作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的提供者,必须坚持开放共赢,才能扮演好智能经济赋能者角色。(作者为百度董事长兼CEO)
——张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一要求,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彰显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赋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机遇红利。
战疫期间,助力线上交易、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云服务无处不在;从流动人员健康监测,到疫情态势研判,大数据应用身手不凡;广泛应用机器人配送、无接触方舱CT、红外人体温度快速筛检仪,人工智能崭露头角……数字技术的普及运用,人们愈发感受到托举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际上,当我们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内涵也随之革新。过去,大量经济活动建立在以铁路、公路、机场等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今,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人工智能等运算基础,成为必要而普遍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新基建”进度,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与产业化应用协调推进,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因而,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化水平,既是国家通过投资促发展,也是企业面向未来谋布局。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基建将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比如,我们调研发现,96%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在100万元以下,扶一把就能活。推进数字基建,不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利用数字工具提高市场响应能力,而且有助于金融机构快速分析和评价授信企业、及时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又如,越来越多的人在疫情期间习惯了线上消费,促使更多传统企业转型线上寻找新机遇。推进数字基建,可让数字化进一步深入各类消费场景。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也将在数字基建中获得并创造就业新机会。只有夯实数字化基础,完善智能化发展生态,企业才能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助力我国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数字基建的赋能,还将成为各地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如何提升政府效能,推动政策精准落地,背后是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考验。作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积极探索,杭州不久前上线“亲清在线”数字平台,一周内为11.4万家企业、37.1万员工兑付政策补贴3.36亿元,而按照传统线下方式,则需要企业提供更多证明,周期更长。疫情期间,浙江首创的健康码推广全国,其深层意义在于,如果进一步普及健康码的应用,与更多现实场景融合,将叩开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大门。可以说,推进数字基建,拓展应用服务,有助于政府把公共服务高效地“精准滴灌”至企业和群众手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依然是世界上互联网最活跃、迭代最快的市场。我们期待和更多企业一起,共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托举的广阔未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推动上“云”用“数”
建设产业互联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抗疫中,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在保障人们生活学习、支撑复工复产、提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
近期国家积极布局新基建、数据要素培育,以“上云用数赋智”等举措助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给数字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势能,推动迈向一个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石、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高级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新基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
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与传统基础设施一样,新基建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工程,同时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两端,需要做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新基建受物理空间限制较小,可以跨区域跨时段高效配置,对抗突发事件的弹性和韧性更强。更重要的是,新基建所在的领域都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形成的朝阳产业集群,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虽然短期内无法像传统基建投资那样迅速形成固定资产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是互补相融,而不是互斥对立的。实际上,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应用场景日渐增多,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未来,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必然会深度融合,界限逐渐模糊,共同服务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二、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生产要素的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迁。早在300多年前,被马克思称作“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就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著名论断。工业革命之后,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相继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之源。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和新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要素涉及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多个环节,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助燃剂”,对价值创造和生产力发展有广泛影响。中央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有利于充分发挥数据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秉持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并举的基本原则,充分释放数据红利,不断弥合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向产业互联网的新阶段。
三、产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产业互联网以企业为主要用户,以提升效率和优化配置为核心主题,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2018年9月30日,我们提出“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战略,引发了产业互联网的热潮。疫情防控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健康码和智慧零售等典型产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增强国民经济韧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2020年4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作推进思路,努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加快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用数字技术助力各行各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腾讯更加坚定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启动了“数字方舟”计划,助力“农工商教医旅”六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网络、算力、算法和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新基建是“数字土壤”,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将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产业互联网是新基建的市场先锋,是新基建的需求来源,将对新基建起到自上而下的反哺作用。准确研判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态势,有助于廓清新基建的主攻方向,避免其盲目投入。而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它的感知、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分析和应用实际上贯穿了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综合起来,新基建、数据要素和产业互联网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有专家将三者关系类比成“路—油—车”。新基建是通往全面数字社会的“高速公路”,数据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石油”,产业互联网则是高效运行的“智能汽车”。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类比,实际上三者关系远比“路—油—车”复杂得多,比如产业互联网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等底层业务形态实际上也兼具了“路”的功能。只要“路—油—车”三者协同发展,我们一定能够构建出一个包括线上线下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和广大用户在内,充满韧性的数字生态共同体。腾讯在其中将秉承“科技向善”理念,专注做好连接和工具,立足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与合作伙伴共建新生态,助力新基建、数据要素和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各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数字经济生态,就可以合力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国家数字竞争力。(作者为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