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能源数字化转型
邓恢平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要加快推动能源领域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力设施与交通、通信设施融合协同发展,推进大电网、微电网智能化升级,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两会,能源数字化转型被不少行业内外代表委员提及。提交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能源数字化建设将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能源数字化转型成为共识
近年来,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积极拥抱数字经济蓝海,能源电力企业纷纷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和开拓新业务的重要途径,能源数字化转型在行业内外取得了广泛共识,能源电力领域成为国内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先行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认为,数字化是保证核工业安全高效建设、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其中,仪控是核工业数字化的核心,是核工业的大脑神经控制中枢,对核工业安全高效运行和核安全至关重要。核工业数字化发展需要快马加鞭,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我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也表示,在能源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客户个性化需求逐步增多,传统制造方式难以适应,需要利用数字化推动降成本、增效益、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郝振山介绍,中国海油以数字化转型促高质量发展,在智能油田滚动开发、平台智能化改造、岸电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基于5G的电力物联网应用空间广阔,将助推我国电力体制、电力市场迎来更灵活高效、更具竞争力的模式和发展。能源互联网建设也将深刻改变能源发展、经济增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此外,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基建作为稳投资的重要举措,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将一定程度缓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助力调整经济结构,为能源电力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带来广阔机遇。
能源数字化转型与新基建同频共振
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背景下,能源数字化转型也将迎来重要机遇期。借助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东风”,加快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正当时,代表委员也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闫傲霜建议,应加快能源电力行业区块链应用研究。她表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区块链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科技部设立能源电力领域区块链应用研究重大专项,基于能源电力领域加强区块链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加快能源电力区块链标准体系研究,争取行业标准制定主导权。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建议,在能源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应密切结合中央新基建部署统筹推进,同时还应注重提升能源互联网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协作创新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建议,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智慧能源互联网建设,并把江苏省打造为我国智慧能源互联网示范区。他表示,江苏一方面是能源需求大省,能源生产小省,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又具备建设智慧能源互联网厚实基础和优势,江苏电工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拥有世界一流智能电网建设的丰富经验、先进技术,并在苏州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南京江北新区智慧城市、吴江同里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区等智慧能源互联网建设方面取得了试点经验和丰硕成果。因此,江苏有条件建成全国智慧能源互联网示范区,为建设更大范围全国智慧能源互联网先行探路、沉淀技术、积累经验,并提供应用推广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则表示,能源运行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能源数字化转型不能忽视网络安全问题。他建议,鼓励工业企业部署第三方网络安全系统和服务;推进工业控制系统制造企业、工业企业和网络安全企业间深度合作;依靠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工业企业和安全企业等共建工业互联网安全大脑,提升持续对抗能力。
创新力是装备企业发展原动力
——访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种衍民
秦虹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防控疫情,满足短期稳定需求的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解决企业发展中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关键,而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其核心原动力是创新力。
“特变电工衡变公司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没有停止步伐。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特变电工衡变公司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再下功夫,如加强对基础性材料和关键结构组配件的研发投入等。”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种衍民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电力报:作为制造企业代表,您认为装备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您今年带来了哪些议案和建议?
种衍民: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防控疫情,满足短期稳定需求的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解决企业中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关键,而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其核心原动力是创新力。
今年全国两会,我提交的5项建议中有3项是关于保护核心创新力。《关于摒弃制造业“最低价中标”评标规则,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注“最低价中标”规则,这一制造业市场最常见的招标方式貌似公开、公平、公正,却滋养了“重价格轻质量”的市场导向,戕害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建议优化招投标规则,提高产品技术、质量等指标权重比例,变“低价比高价得分高”为“平均价得分最高”,倡导企业以产品科技、质量来竞争取胜。
《关于取消“转厂及异地生产的高压开关产品应进行全部型式试验”的不合理规定,鼓励高压开关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聚焦国家标准及电力行业标准中的不合理规定,建议取消“转厂及异地生产的高压开关产品应进行全部型式试验”的规定,搬迁异地生产的高压开关企业全部继承有效期内的型式试验资质,待有效期满后,再按照标准规定重做实验,以此来促进我国高压开关行业健康发展。
《关于降低鉴定收费、规范鉴定标准促进开关设备制造商在配电网一二次融合产品领域创新创效的建议》,目前一二次融合产品鉴定费用高、标准变化快、报告有效期短,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准入产品单一的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该领域企业的创新创效,建议尽快规范统一行业检验和专业检验,减少厂家鉴定报告获取次数;通过增加试验检验鉴定科研院所,形成公平环境,抑制检验价格虚高,延长一二次融合试验报告有效期,保护企业创新创效活力。
中国电力报:近年来,配电网一二次设备融合情况如何?促进开关设备制造商在配电网一二次融合产品领域创新创效的建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种衍民:随着能源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城乡经济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配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关柜、柱上开关等作为配电网领域的基础一次设备得到大量使用,一二次融合技术和产品蓬勃兴起。近几年,我国已集中推广一二次融合产品应用,加快建设供电更加可靠、更加智能的配电网。
一般来说,一个一二次融合产品从研发到进入用户市场,需获得一次设备型式试验报告、二次设备型式试验报告、一二次设备联调专检报告,鉴定标准繁复且变化较快,令厂商疲于应对。
与此同时,高额的鉴定收费更是给厂商的创新研发“火种”浇上了一盆“冰水”。以一台常规型号的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为例,鉴定费用高导致新产品面市成本大幅提升。因此要加快推动配电网一二次融合产品领域创新创效,需有关部门有效地降低鉴定费用,规范鉴定标准。
中国电力报:您建议取消高压开关行业“搬迁就重试”的规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种衍民: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是高压开关行业的核心产品,但其自主创新的步伐却走得很慢。追根溯源,其原因在于“研发试验费用高”及“行业标准存在不合理规定”。
更为关键的是,“转厂及异地生产的高压开关产品应进行全部型式试验”的不合理规定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因为不管是由于地方政府动迁统一规划被动搬迁,还是受中西部地区、高新开发区土地及减税政策吸引主动搬迁,按照现有规定,企业一旦搬迁,其生产的产品就必须重新制造样机送往国家实验室进行试验。然而实际情况是,企业只要确保和原厂地采用同样的技术图纸、工艺和检验标准,即使生产场地发生变换,也能够生产出和原来一样的产品。
高压开关企业需要至少3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部试验,加之随后两年无法正常获取市场订单,高额的重试费用与5年以上的利润损失如同拦路猛虎,“搬迁就重试”的不合理规定让大多数企业难以迈出“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扩大发展”的脚步。
应加快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访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曾毓群
秦虹
在去年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曾毓群提交了大力推广新能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提案。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新基建步伐加快,新能源产业将在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曾毓群近一年来多次到实地调研,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结合自身对行业敏锐的洞察力,再次对新能源产业进言献策。他在今年两会提交的两份政协提案,分别为《关于加快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全球能源变革的提案》和《全力推进工程机械和重卡等公共服务领域车辆电动化,打赢蓝天保卫战形成全球产业高地的提案》。
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
助力新基建
新基建的蓬勃发展,对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曾毓群表示,新基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力点,而储能则是这些变革的能量基础。以锂电池为主导的电化学储能场地条件限制小、选址布局灵活,近年来在安全性、能量转换效率、经济性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完美适配5G基站建设备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和新能源汽车充电对提升线路输配容量的要求。
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调性,提高能源交易的自由度,建设中国特色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长远看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电价。
过去十年,锂电池性能提高了3倍,成本下降了90%,在储能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条件基本成熟。但其大规模推广还存在政策和标准上的问题,如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缺乏明确和稳定的价格机制、审批和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则、储能行业标准规范尚不完善等。
曾毓群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将储能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储能的法律地位;建立价格机制,对于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和输配电服务的电网侧储能纳入电网规划,准许进入输配电成本核算;完善标准和管理体系,确保储能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建设吉瓦时级大型储能示范站,引领全球能源转型,塑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加快工程机械和重卡电动化
打赢蓝天保卫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协调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而工程机械和重卡电动化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截至2019年底,我国工程机械和重卡保有量近1500万台,这两类车辆油耗大,污染重,每年石油消耗量相当于2亿辆小轿车。
同时,对新基建而言,工程机械和重卡都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快速推广工程机械和重卡的电动化,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打造世界级的装备产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曾毓群认为,在技术上,我国已经有完全能够替代工程机械领域的发动机和部分液压传动系统,在商业模式上,通过车电分离、电池租赁模式可解决用户对购置成本、里程等担心。以5吨装载机为例,电动化后每年可节省能源费用20万元。
总体来看,国内企业虽然在工程机械和重卡电动化产业链上有优势,但初期发展信心不足,曾毓群委员建议,一要开展示范工程加速推广应用,二要建立相关标准法规引导技术发展,三要巩固我国核心零部件的领先地位,四要制定政策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引导产业快速发展,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