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基础设施投资是平衡经济波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有效手段。
2020年,从国内高层的多次部署,到市场的关注热捧,近期各方聚焦的话题莫过于“新基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位列新基建的重要内容范围之中,已经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用户痛点就是需求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充电设施作为电动汽车能量补给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经建成公共充电桩53万台,私人充电桩71万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广高速、京沪高速等地已经形成了充电服务网络,建成了世界充电设施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多的充电设施体系。这张“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充换电网络,极大提升了电动汽车用户的远行信心。
4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会议透露,今年该公司将新增充电桩7.8万个,预计可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2025年,我国需要建成公共充电桩超过200万个,私人充电桩超过1000万个,才能有效满足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供给需求。
虽然发展形势可喜,但问题也同时存在。如覆盖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扩大;城市公共充电设施保有量年均增速超50%,但设施分布不均衡,充电运营商数量众多且互联互通较不充分,用户体验亟待改善;家庭乘用车逐渐显现出社区慢充为主、公共快充为辅的使用特点,但充电设施报装难、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居民社区充电已经成为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卡脖子”难题。
在运营市场中也存在诸多挑战。首先是充电站的运维成本高,使用高失效率充电设备的运营商,运维费用超过运营收入的10%,智能化不足又导致需要定期巡检,运维人力投入大,运维不及时还会导致用户充电体验差;第二,设备生命周期短,早期建设的充电桩功率及电压不能满足未来车辆的充电演进需求,浪费运营商的初始投资;第三,效率不高影响运营收入;第四,直流充电桩噪音大,直接影响场站选址。为解决充电设施的痛点问题,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华为推出HUAWEI HiCharger 新一代直流快充模块。
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几年前已经着手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等数字技术驱动智能汽车变革,让汽车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快速迭代与升级,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程。
从2014年开始布局充电业务领域,2015年推出新一代15千瓦充电模块,华为的产品已在国网、南网、星星充电等主流运营商广泛应用,并以良好的可靠性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通过深入分析研判,5月12日华为发布了面向2025年的充电基础设施八大趋势。
趋势一:充电接近加油体验。即未来几年,乘用车充电电压将从500V升级到800V,单枪充电功率从60KW支持到350KW,充满电的时间从1个小时缩短到10-15分钟,接近燃油车的加油体验。
趋势二:充电设施有更好的可用度。要具备“高可靠”、“高质量”的特性,能够适应高温潮湿、盐雾、粉尘等复杂和恶劣的运行环境,核心部件比如充电枪、充电模块等产品质量要高。同时,充电设施本身要能够“平滑演进”,支持未来乘用车更大的充电功率和更高的充电电压。
趋势三:更节能更绿色。即通过充电的节能增效达到减排的目标,而且要通过技术和电站设计双轮驱动使充电基础设施变得更节能更绿色。技术方面要有固态变压器、新拓扑新器件、新算法的使用,在电站设计上要能够支持光伏、储能的本地接入和综合调度。
趋势四:核心部件标准化。在常用、易损、核心部件上要持续推进“标准化”的工作,做到“标准化、可替换、可演进”。
趋势五:无处不在,环境友好。在更密集覆盖的同时实现低噪音、低电磁辐射、电网友好。实现这三个友好,不仅需要采用新技术、提高系统工程能力,更要提高标准,严格实施。
趋势六:设施智能化。即运用最新技术使充电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充电体验安全快捷、充电设施安全高效和无人值守、充电网络智能调度”。
趋势七:更严格的安全可信与隐私保护。让充电基础设施具有“高可靠性,高设备安全性,高网络安全性,高可用性,高韧性,同时要实施严格的隐私保护,合规使用人和车的隐私数据。要实现“数字信任”,保证这一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趋势八:充电基础设施是多网融合的节点,能源互联网的入口。未来几年,充电基础设施会成为“能源互联网”的一个关键入口,充分发挥充电基础设施在整个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上的融合地位,将各种新技术、新模式落地,实现真正的“绿色能源社会”。随着今年5G商用牌照的发放,面对绿色智能车联网的市场需求,“联接+计算”组成了通往智能世界的钥匙。这不仅是新基建的核心所在,更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借力“新基建”的东风,补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短板,使充电桩从孤立走向互联互通呢?
华为明确了在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上的策略和商业模式:基于领先的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聚焦在“充电模块”,使能桩企造好桩、业主充好电。同时,基于用户痛点,他们重磅推出了HUAWEI HiCharger 30千瓦充电模块。
发挥联接+计算的优势
“我们相信电动车将成为未来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HUAWEI HiCharger 30千瓦充电模块将助力充电行业打造更为高可靠、高效的充电桩和充电站。” 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副总裁方良周博士说道。
结合充电桩的特定应用场景,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采用全灌胶、全隔离的防护技术,解决了风冷充电模块易受环境影响失效的问题。通过积尘高湿测试、加速高盐雾测试以及在海南、西双版纳、敦煌、拉萨等外场长期可靠性测试,验证了模块在恶劣场景的长期可靠性,大幅降低运营商的运维费用。
作为对上一代充电模块的全新迭代,海外版20kW直流快充模块最高效率可达96.55%,国内版30kW最高效率可达96.4%,通过高效专利拓扑、高效控制算法及低损耗器件的应用降低损耗,流畅的风道设计、精准的风扇调速,减少了散热带来的额外损耗,达到了模块最优效率。
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国内版30kW与国网20kW同尺寸,支持充电桩同尺寸扩容;300-1000V全段恒功率输出,满足未来车辆高压快充演进趋势。
在智能运维上,新一代的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也给客户带来了全新的价值特性。通过内部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HUAWEI HiCharger可以识别充电桩的防尘网堵塞以及模块风扇的堵转状态,远程提醒运营商实施精准、可预测性维护,免去了频繁的上站检查。
为解决噪声问题,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提供静音模式,供噪声敏感环境应用选择。同时通过模块内的传感器温度监测,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精准调节风扇转速。环境温度降低时,风扇转速下降,降低噪声,做到低温低噪。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评价,该产品不仅以低噪音的特点符合了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而且其高防护性能设计、风道隔离的特点,将为保障充电设施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模块以标准化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都是产品发展的方向。其20千瓦和30千瓦功率等级尺寸兼容,也将为今后模块行业的整合提供参考。
据华为mPower领域总裁王超介绍,以该模块为基础推出的新一代HiCharger充电解决方案的目标,就是为行业打造高效、高可靠、高安全、智能化、易演进的充电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可通过支持站点平滑扩容,增强电网适应性,更可覆盖所有车型电压平台,满足未来5至10年充电需求,保护运营商初始投资。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充电事业群总经理陈浩舟感叹:“华为的电源模块在南网打造的全国首个路边充电加智慧停车的示范项目中,三年来历经了深圳高湿高温天气的考验,也经历了高达60%的利用率的考验,产品的高效可靠充分证明了华为的实力。HUAWEI HiCharger 30千瓦充电模块高防护、高效率、智能化、低噪音的产品特性,也是我们南网电动后续需求的方向,非常期待。”
做厚黑土地打造产业生态
未来,充电设施的建设将同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和智能电网的发展结合。
方良周强调:“为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华为愿意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聚焦核心部件、开放技术接口,助力运营商和桩企,完善充电解决方案设计,更愿意与行业同仁一起打造开放、协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共同带给客户最佳选择,推动绿色充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悉,目前华为已经开放了多年的室外电源开发经验,推出了充电领域的SPP计划。为了助力整个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实现生态共赢,该计划还承诺为合作伙伴提供联合营销服务、共享客户资源。华为正在努力以肥沃的黑土地,为产业生态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