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渐行渐近

作者:罗文姬 杨春祥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0-06-04 浏览:

电力现货市场是完备电力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交易品种,近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成功,标志着甘肃成为全国首家完成整月结算试运行的省份,这预示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距离正式运行越来越近。

不断探索创新

建设、完善电力现货市场

地处西北经济欠发达的甘肃,进行电力现货交易试点的路很艰难,付出的显然更多。

甘肃电网是国家电网西北枢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事关重大,加之甘肃经济基础薄弱,发电侧用户侧市场化难度大,在保证电力电量平衡的前提下,确保用电价格相对平稳,推行现货交易试点压力和风险很大。同时,甘肃是典型的新能源高占比送端电网,推动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探索现货交易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是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一个出路。

典型性决定了甘肃必然成为首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省份。2018年12月27日,甘肃作为全国首批8个试点省区之一,电力现货市场开始试运行。

作为试点,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套用,“探索”和“创新”是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过程中的高频词。在甘肃省政府、国网公司的指导下,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历时5个月编制了厚厚的《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创新性地描绘了甘肃电力市场体系路线图,部署2018-2020年阶段任务,对市场整体架构、交易品种、市场模式、市场组织方式、价格机制、结算方式等进行了规划设计。

同时,甘肃省工信厅、能监办出台了一系列规则和办法,是电力现货交易试运行中的创新成果之一。2018年底,甘肃市场规则体系基本形成,甘肃省内227家新能源发电场站全部获得入市交易资格。

2019年是一个艰苦的攻坚年,运营规则、技术支撑系统建设检验和完善,市场主体培训、市场模拟运行、短周期结算试运行等相继完成。通过不断升级和完善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积极开展现货市场实时调度,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先后于2019年9月和11月完成两次周结算试运行。其中,2019年9月26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完成连续7天168小时结算试运行,7天里均实现新能源全额消纳。运行期间,技术支撑系统运转正常,出清结果合理,全网日均最高负荷1271.6万千瓦,现货交易电量占比达20%。

省内新能源实现最大化消纳

火电收益大幅增长

今年4月30日24时,甘肃电力现货市场第三次结算试运行在稳定有序运行43天后退出市场,期间市场运行平稳,甘肃电网安全稳定,顺利完成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成为全国首家。

随后,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整月结算试运行数据显示,4月份,全省发电量129.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6.96%;外送电量45.7亿千瓦时;国网甘肃电力售电量78.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2%,增长率位居国网公司经营区第一。

同时,4月份甘肃新能源发电量及发电出力创历史新高:4月16日,甘肃新能源发电出力达1297.6万千瓦,首次突破1200万千瓦;当日风电发电量1.7357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新能源发电量达2.1288亿千瓦时,首次突破2亿千瓦时。4月份完整月调电试运行过程中,新能源当月发电量36.5亿千瓦时,同比去年33.19增长9.97%。在现货市场运行模式下,甘肃省内新能源实现最大化消纳。

火电企业同样欢欣鼓舞。在4月份完整月现货交易试运行中,中电建华亭发电有限公司和崇信发电有限公司发电利用小时数明显提升,电力交易量夜间增加量高达50%以上,全月平均增加10-20%,两家电厂当月收益增长均超过1000万元。中电建甘肃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计划经营部主任杨东耀说:“电力现货交易还原了电的商品属性,对整个发电行业都是利好。”与去年同期相比,4月份,杨东耀所在的公司发电收益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

培育用户市场意识

启动需求侧资源辅助服务市场

完整月试运行成功是一个新开始,将电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红利传导到用户,让广大电力用户受益,是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初衷之一。

用户参与市场,除技术条件外,最关键的是要具备市场化意识。那么,如何培育用户的市场化意识?3月21日,在甘肃能监办的主导下,甘肃启动的需求侧资源辅助服务市场就是积极尝试。对此,国网甘肃电力调控中心相关人士这样评价:“虽然目前需求侧资源辅助服务市场仅有兰州、武威、张掖等地市的企业参与,但向全省电力用户传递了一个信号:甘肃电力市场化改革正稳步向前推进,需求侧、用户侧广泛参与是必然。”

现货交易完整月结算试运行是电改的一小步,但却是国网公司以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带动全面改革整体推进,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步。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现货交易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