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雪山绵延、山路颠簸。5月末的甘南依然充斥着寒冷,绿色的草原、白雪覆盖的山顶,还有随处可见的牦牛骏马,让人感叹祖国山水风光好。
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平时常感慨,行在甘南,让人心醉,但在这里搞电网建设,太难了。曾参与过青藏、川藏、阿里等多次联网建设的他说:“我参加过那么多高海拔地区的电网建设任务,没想到最困难的一次,是在我们自己的省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5月29日,在甘肃合作市勒秀乡,随着最后1个走板顺利牵引到位,±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输电线路(甘肃段)顺利实现全线贯通。自2019年3月开工以来,青豫工程甘肃段5000余名建设者艰苦鏖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用双手铸就了惠及四省民生的“电力天路”的里程碑。
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建设的特高压通道“穿越”陇原
一头连着风光资源无比丰富的青海、甘肃,一头连着市场资源需求巨大的河南。青豫工程成了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建设的特高压通道。
该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州的海南换流站,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驻马店换流站,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四省,输电距离1587千米。其中甘肃段线路起于青甘交界,线路长度439千米,铁塔794基,共有7家设计、6家施工、3家监理单位参与甘肃段工程建设,参建人员约5600人。
作为新时代建设的首批特高压工程,青豫工程在技术上实现了远距离输送大规模清洁能源的突破,额定输送功率达到800万千瓦,年输送电量400亿千瓦时。
该工程的建成,将有效提高青海大部、甘肃部分地区清洁能源的整体外送消纳水平,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清洁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具有重大意义。工程直接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过2000亿元,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对稳就业、稳投资、保民生将发挥积极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一条实实在在造福沿线群众、惠及四省民生的“电力天路”。
在冰雹、暴雪、大风、严寒等恶劣天气中组塔,比肩奋战,勠力同心
5月29日上午,高原暖阳,条条银线通向远方。这天,±800千伏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段全线贯通,张建平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作为国家电网系统率先复工复产的输变电工程,从2月11日开始,张建平就驻守在了这里。“我瘦了十几斤,压力太大了,皮带都系到最后一个眼了。”张建平停顿了一下,又说了句:太难了。
太难了!这几乎是所有参与青豫工程甘肃段建设的施工人员的共同心声。
难在哪里?
青豫工程甘肃段沿线气候环境极端恶劣,雨、雪天气多,持续时间长,甘南地区海拔高、小气候变化多,全年有8个月的时间都处在冬季,暴雪天气频发,气候寒冷。甘肃陇南暴雨天气较多,泥石流、滑坡现象时有发生,有效施工周期短,施工降效严重。
“原来我们正常搭立一座铁塔只需要15天,而仅N1201号铁塔就用了两个多月。”张建平口中的N1201号铁塔屹立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积雪常年不消,这座铁塔也被称为青豫线上的“珠穆朗玛”。
常常是一夜大雪后,塔材被埋在近一人高的雪层下,“最长的一次清雪工作持续了十多天,结果眼看就要成功了,又下雪了……”甘1标段安全总监白磊从去年十月进入工地至今,再也没回过兰州的家,“荒郊野外,天寒地冻,山里没信号,十多天和家里联系不上,再加上天气太不给力,有时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干着干着眼眶就红了,荒野里喊上几嗓子发泄发泄,然后接着再干。”
“青豫工程复工的时候,这里的好多施工区段还是一片积雪。”孟春茂介绍道,高原天气怪张多变,有时上一秒还是晴朗的天空,下一秒就暴雪骤来,作业人员陷入积雪、“挂在”高空的“险象”不时发生,与冰雹、暴雪、大风、严寒等恶劣天气的斗争成为施工人员的日常。
除了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青豫工程甘肃段建设还面临两大难题。
施工运输困难。该工程沿线海拔在850~4300米之间,海拔高落差大,施工运输条件差,为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所需的30多万吨施工材料、工器具通过沿线搭设的287条索道运输到塔位。
施工难度大。该工程甘肃段约70%的地形为高山大岭,30%的地形为一般山地,工程甘1、甘2标段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甘肃段794基铁塔全部采用抱杆分解组立施工方法进行铁塔组立,部分塔位为大坡度、大高差、刀背梁等地形地貌,其中230基铁塔采用内悬浮内拉线方式进行组立,安全风险等级高,施工难度大。
建绿色工程,施工车辆走到哪里,草原维护就做到哪里
“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绿色生态,铸就金色品质”是青豫工程甘肃段建设的始终坚持,也是对草原、对牧民给予的最大尊重。
甘南地区属于国家生态保护区,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要求极高,尤其是甘肃送变电公司负责的甘1标段,沿线地形多以高原草甸为主,草原、林区、保护区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因而环保问题成了这个新时代样板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早在开工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就积极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制定了严格而规范的环保措施。按照“先拦后弃、先围后挖、表土剥离、及时恢复”的原则,甘1标段全线227基塔位,213基塔位在高山上,向213基塔位上运输塔材时,摒弃以往工程建设中骡马队、人工搬运等运输方式,创新使用索道运输,累计架设运输索道82条,使施工物料与地面草场分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车辆到哪里,草原维护就做到哪里。”甘1标段项目经理孟春茂介绍道。甘1标段在临时道路、机械停靠区采用钢板铺垫供车辆行驶停放,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草根。整个施工过程中,铺设钢板总计7000多块,铺设面积6万多平方米。上千块平整的钢板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整齐地覆盖着草甸,如同为草原穿上了铠甲战衣。
甘南多雨,工程竣工后再撤掉钢板,只需一场雨,植被就可以恢复原样。要打造新时代的样板工程,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国网甘肃电力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孙涛介绍,项目部与当地环保部门积极联系,针对施工点的不同环境,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为的是让青山常在,让绿水长流,让绿水青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留最美的样子。”孙涛说。
不是没有人走,而是有更多人留了下来,啃下了硬骨头
青豫工程甘肃段有80%的路线都经过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1935年9月18日,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抵达甘肃宕昌县哈达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甘肃人民中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火种。
80多年后,又有一群人聚集在以哈达铺为中心的这条红军长征路线上,秉承着红军长征精神,面对挫折,毅然向前。
甘肃段的建设者们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基建”为引领的工程党建工作新路径,成立工程临时党总支部和6个特色临时党支部,将各参建单位党员尤其是分包队伍党员全部纳入临时党总支部统一管理,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强大动力。
复工以来,党员突击队在疫情防控和施工作业“双现场”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加速推进施工进度,在分片管理中带头表率;面对施工难度最大的铁塔施工,成立攻坚青年突击队,啃下“硬骨头”。
5月24日,青豫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崔春峰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春天,你有本事别来。”配图是崔春峰在雪地中面对一座刚刚拔地而起的铁塔高举着双手,蓬勃的力量感从照片中倾泻而出,博得了同事和工友们的点赞。
不是没有人走,而是有更多像崔春峰这样的人留了下来。正是这一拨又一拨的人,在青豫工程施工现场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完成铁塔竖立、银线高架、电力天路不断通向远方的建设任务。
下一步,该工程甘肃段将组织开展施工单位三级自检、监理初检和业主初检要收等工作,并于6月30日开展双极低端带电作业。
±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贯通
【链接】
5月31日,随着±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西段贯通,该工程全线贯通。5月12日起,该工程青海段、甘肃段、河南段和陕西段陆续贯通。
±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线路全长1587千米,新建青南、驻马店2座换流站,总投资约2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