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6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在由中国储能网主办的首届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张永伟从储能的政策和体制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
张永伟表示:储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比较慢,现在还没有进入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
他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上还无法满足大规模商用的条件。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存在政策和体制上的束缚。
如何认识储能产业?储能经历了从技术手段和产业定位的转变。如果把其当做技术手段,推动其应用的责任就在需求侧。特别是电网这一侧。如果把其定位为产业,就要考虑其投入和产出。技术手段是一个内部化的概念,产业定位是一个投资回报的概念。
当前新能源的成本本身较高,再加上较高的储能成本。从经济上来讲是不划算的。储能的收益如何来量化?这是讨论储能的基本出发点。
当前的瓶颈是:储能技术不断突破,但大多数都卡在产业化应用的瓶颈上。这里面有在技术侧找不到合理利用方向的问题。还有就是政策需求未能满足储能的发展。在技术进步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政策可以到位,就可以实现良性的发展。
谈到储能的应用模式时,张永伟认为储能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用户侧基于峰谷价差的储能应用,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新能源接入侧的储能应用;电网调峰调频能力改善的储能应用;分散式中小规模的储能应用;移动式应用。其中基于峰谷价差的储能应用应该是市场最大的。
如何加快储能的应用?张永伟认为:储能的应用应该鼓励多元的技术示范与验证,应加快部署国家级综合性示范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层面的示范项目。还有一个就是电价机制。如何把国内的峰谷电价机制常态化。峰谷价差较小的机制转变为更加合理的价值。如果峰谷价差超过0.8元,储能的应用就更易推广起来。峰谷电价机制将有可能拉动储能的快速应用。从大的方面来讲,峰谷电价机制更有利于节能减排,建立这样的一种机制不仅仅有利于储能的应用。另外一方面要考虑是否要专门制定一个专门的储能电价。要思考给予储能的补贴的理由和来源是什么?以前的可再生能源基金推动了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现在我们要考虑从哪里找钱来对储能进行补贴,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就是储能的规划,在规划中如何考虑储能的地位和应用。要从发电、储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多个层面进行规划。
再有一个就是储能的约束机制。第一个是对新能源强制性储能配比要求。多大规模的新能源的装机是否要强制性地实行储能配比。这个数字是很关键的。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另外就是对电网公司强制性的配比要求。实行储能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制度。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坚持“先标准,后制造”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