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今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水平全面提升的一年

作者:王金玉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0-06-10 浏览:

从大众控股江淮,到一汽、东风、长安合作步入“深水区”,再到BBA加强在中国的电动化战略布局,当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迎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格局或许也将发生一些变化。怎样看待这些变化?6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把脉新竞争格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三大央企合并不太可能,合作是好事”

6月2日,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三大汽车央企合作步入“深水区”。这意味着汽车领域三大央企将会合并吗?对此,安庆衡判断,目前看,三大央企合并不太可能。因为三大央企处于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产品风格、销售渠道,甚至人才体系,强行合并,形成一个体量更大的大型企业集团,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且,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合并,还是雪铁龙和标致的合并,很多大型车企的合并,结果都不太好。”在安庆衡看来,目前,三大汽车央企合并的可能性极低,但合作,尤其是在产品技术等层面的合作是好事。

公开信息显示,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将通过自主研发与投资并购相结合方式,获取电动平台及先进底盘控制、氢燃料动力、智能驾驶及中央计算三大领域技术。安庆衡表示,集三大央企雄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支持、合作,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能起到集中优势力量加大研发投入,避免重复开发,降低研发成本的效果,“避免彼此保密甚至拆台等问题带来的困扰。”安庆衡如是说,“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是很烧钱的,一家企业的财力有限,合作可以分摊研发成本。”尤其是在一些基础共性领域加强合作研发,三大央企加强合作,对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发展大有裨益。

而且,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日本车企之间的合作,还是德国、美国的车企彼此加强在某些共性技术领域的合作都是常态。而中国这三家同样隶属于国资委的央企合作,能更好的排除一些来自资本层面的障碍。

“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抱团取暖”

安庆衡还表示,虽然三大央企的合作是一件好事,当前的汽车行业也有不少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但并非所有车企都适合抱团。“我国车企众多,性质各异,也各有各的特色,有中央的、有地方的,也有各类民营企业,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各种合作,但我们不要对抱团取暖抱有太高的期待。”安庆衡强调。

针对大众与江淮的合作,虽然现阶段看,无论是合资双方的大众汽车、江淮汽车,还是针对安徽国资委而言都各有收获。但安庆衡表示,合资公司能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能取得怎样的效果,目前看还很难说。“通过与江淮的合作,大众加强了在中国的电动化发展步伐;江淮得到大众技术、资本等层面的支持,对其目前发展大有裨益。但合资公司的发展究竟会怎样,还要看未来三五年的市场发展。”他说。

“今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水平全面提高的一年”

数据显示,特斯拉 5 月份在国内的新车销量达到 11095 辆,环比增长 205%。经历了4月的下滑之后,特斯拉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的冲击正在逐步显现。与此同时,BBA也在不断加快在华电动化策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迎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安庆衡判断,今年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水平全面提高的一年。这种水平的全面提升,可能不是体现在销量的大幅增长上,而是随着包括BBA在内的合资品牌车型的大量上市,及特斯拉、蔚来、小鹏们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给市场带来的产品丰富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合资、外资品牌和新势力的大举迸发,必然给既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带来一定变化,其中,传统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将遭遇强烈的冲击,如何发挥先发优势是关键。“怎么把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平台建设好?怎么在零部件、整车领域发挥自主的优势?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安庆衡强调,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不仅是造车那么简单,还面临出行方式变革对商业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总体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先发优势,形成了一定特色,但单一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怎样发挥这种先发优势,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关键。

“特斯拉也经历了产品质量问题不断、订单无法按时交付、亏损等很多问题,但如今看,它熬过来了。这对我国造车新势力是一个启迪,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还有希望。现在谁胜谁负还不好说。”针对造车新势力生死大考的问题,安庆衡强调,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造车新势力,都体现在“新”上,我们要对新兴产业、新企业发展有信心,当务之急是统一认识、适应形式、踏实肯干,坚持下去,一定会迎来希望。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