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智航新能源产品“暴雷” ST尤夫“败走”新能源汽车市场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电池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0-06-28 浏览:

“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紧抓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契机,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汽车、烟台舒驰客车、成功汽车等多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形成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智航新能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是说。

但不曾想,曾经的长期合作伙伴却被智航新能源给“坑”了。

6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召回公告称,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近日一汽客车(大连)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20年6月30日起,召回2017年8月14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生产的解放CA5020XXYBEV31、CA5040XXYBEV31型两款纯电动厢式运输车,共计3196辆。

召回原因正是因为智航新能源提供的动力电池存在问题。据召回公告透露,由于动力电池供应商智航新能源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存在问题,导致电池包内单体一致性差,存在安全隐患,受调查影响,一汽客车(大连)有限公司决定采取召回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具体而言,电池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分容工序中电芯周围环境温度直接影响了容量测试的准确性;

2、电芯与电芯的摆布密度过大;

3、温控系统能力不足等。车辆在运行、充电、停放过程中,动力电池因电池单体一致性差易导致热失控,从而可能引起动力电池自燃,存在安全隐患。

一汽客车(大连)决定对计划召回的3196辆纯电动厢式运输车电池包进行拆分排查,详细检测单体电芯的单体电压数据、充放电数据、气密性、外观等是否符合要求,并对问题电芯和电池包进行更换,以消除安全隐患。

此次召回数量庞大,预计也将给一汽客车(大连)产生不小的财务压力。

01、安全问题成业内“焦点”

智航新能源电池存在安全问题已不是头一次被曝光。

2019年11月2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曾约谈智航新能源,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要求企业立即对已销售产品开展自查整改,针对产品质量问题逐条提出解决措施,并对研发、生产、检测和售后等各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整顿优化。据悉,这是国内首例因动力电池安全问题被约谈的电池生产企业。

这也是智航新能源在沉寂两年后再次受到业内的“关注”。事实上,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期,智航新能源还是明星企业之一,2016年、2017年、2018年其装机数据还曾是TOP榜上的常客。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智航新能源201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413.88MWh,排名还比较靠前,但是到了2019年其装机量大幅减少,如2019年1-10月,智航新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仅为8.64MWh。

客户方面,2018年智航新能源主要的车企客户有山西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客车(大连)、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国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车企;2019年公司装机车企仅有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吉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烟台舒驰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客户。

可以看出,一汽客车(大连)2019年就没有再用智航新能源的电池产品了。而此次召回的也是2017年-2018年间生产的车辆。小编不禁猜测,或许一汽客车(大连)在此期间发现电池有问题后,便中止了双方的继续合作。

02、21亿买进 7.3亿卖出

如果说一汽客车(大连)这次召回损失不小,那么曾经借助智航新能源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终一败涂地退出的尤夫股份可能损失更大。

在收购智航新能源之前,尤夫股份的主营业务为涤纶工业丝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由于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夫股份于2016年9月、2017年12月分别以10.1亿元、10.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智航新能源51%、49%的股权,将智航新能源变为其全资子公司。

事实上,收购智航新能源的初期,确实给尤夫股份带来了利润的增长,业绩表现也非常亮眼。尤夫股份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1.12亿元,较2016年增加107.78%;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增长94.24%。“主要系报告期内合并智航新能源全年收入、成本导致本公司归属于母公司净利增加,进而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总额上升。”据尤夫股份彼时介绍。

但是,2018年尤夫股份的业绩就出现了大变脸。2018年尤夫股份营业收入38.6亿元,同比下滑24.07%;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0.47亿元,同比减少423.25%。“报告期内智航新能源的营业收入下降及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公司锂电池板块同时受到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下调、行业景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产销同比下降,开工率不足,收入下降并出现亏损。”被ST的尤夫股份表示。

在2019年的年报中,ST尤夫直言“鉴于近年来锂电池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之补贴力度快速下降,智航新能源销售订单大幅减少,开工率、产能利用率不足,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公司将剥离锂电池业务,聚焦核心主业。”

这一表述的背后是ST尤夫正在积极***其相关资产和业务。

今年3月,ST尤夫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瑞鸿锂业、智航新能源、泰州兴港、江苏就到出行及周发章、沈平、李华杰等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公司拟以4.75亿元向瑞鸿锂业转让持有的智航新能源6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ST尤夫对智航新能源的持股比例降至35%”。另外,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约定,自协议生效之日起3年内,瑞鸿锂业应当按照智航新能源100%股权估值为7.3亿元的价格购买公司持有的智航新能源剩余股权。

在尤夫股份的最新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中已经没有了锂电池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近年来一直在退坡,对整个产业内企业确实影响不小,但是智航新能源客户骤减、亏损大增的显然并不能简单用财政补贴退坡去解释,毕竟近几年动力电池产业还有不少企业在补贴退坡背景下依然成长得不错。而智航新能源因其动力电池安全问题被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点名,暴露出其长期积累的产品安全问题,更可能是其订单大减、营收和净利润骤降的症结所在。

面对被ST尤夫“甩卖”,智航新能源内部人士表示,脱离上市公司某种意义上也是好事,未来在市场布局上也可以更加灵活,“如找准细分的市场扎根下去,重点布局低速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细分领域。”

不过,对于智航新能源来说,目前要解决的是为产品质量带来的负面冲击埋单。同时,这也为更多产业界企业提供了警醒参考。

撰稿:方倾燃

来源:电池中国

分享到:

关键字:智航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