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欧盟碳市场的艰难自救:折量拍卖倒计时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4-02-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供给过剩的泥泞中挣扎了四年的欧盟碳市场离自救还有最后几步。

2月6日,欧洲议会通过投票,同意欧盟委员会关于缩短延迟配额发放提议的审议期。这消除了欧盟通过政府手段干预碳市场的最后障碍。

如果在审议期内没有成员国提出反对,最早从三月份开始,欧盟将顺利修改法律,通过“折量拍卖”(backloading后载入机制)的方式将9亿吨配额推迟到第三阶段末发放,以缓解市场上配额过剩的困境。

消息一出,2014年12月碳配额期货大涨10%,一度达到13个月来的最高点6.74欧元/吨,当日成交量达到3600万吨。

虽然目前国内碳试点已早早在制度设计中加入了对供给过剩的调整措施,作为先行者的欧盟却由于没有干预市场的内生机制而深受困扰。

配额过剩难题未解

由于欧洲经济下行导致产能下降,欧盟碳市场自2009年起就开始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配额过剩现象。欧盟配额(EUA)和国际碳信用在市场上供给过多,而设施排放量减少,使得碳价格信号被显著减弱。

据估计,作为第三阶段(2013-2020)的开始,2013年市场上的碳配额供给就超出了200万吨,是2012年的两倍。

后续年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经济慢慢复苏时,结构性配额过剩仍将持续影响市场,预计2014年供给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向第三阶段过渡中,欧洲碳市场面临的一些短期因素强化了过剩的预期:NER300将要通过出售配额募集资金支持CCS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对电力行业要进行前期拍卖以帮助其对冲需求;第二期的储备配额也要进行出售。这些因素增加的供给将达到5千万吨,同时来自国际信用的数量将仍然维持高位。而经济体的排放本身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预计第三阶段的过剩配额将达到15亿-20亿吨。

供给过剩直接导致碳价格不断下降,当经济衰退时,企业生产收缩,碳排放减少,市场对配额的需求减少,EUA价格下降,但由于企业持有的EUA数量是既定的,在经济衰退时会倾向于出售EUA来获得现金流,这会进一步强化EUA供给过剩的压力,使得价格进一步下跌。

如果这一供给失衡继续持续,将显著影响欧盟碳市场在后续阶段中对减排的实际效用。

因此,欧盟委员会意图修改欧盟碳市场拍卖规则来将2013-2015年的EU ETS 配额推迟到第三阶段最后即2020年引入。

折量拍卖只解“近渴”

然而,由于工业和能源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反对,立法过程并不顺利。2013年4月16日,该方案遭遇第一次否决,随后在6月19日大家修改版达成一致,并于7月3日重新回到议会立法程序上。

工业和能源委员会主要担心的是碳泄漏的问题。在7月份的立法程序中,投票的关键问题是折量拍卖会不会对欧盟的工业带来“显著的碳泄漏风险”。在不会造成显著碳泄漏的前提下,欧盟委员会可以修改2013年1月-2020年12月的拍卖日程表,并将9亿吨的EUA推后发放,使得市场回归正常。

一共有三种方案被提出:1,在2014年减少4亿吨、2015年减少5亿吨;2,在2014年减少4亿吨,2015年减少3亿吨,2016年减少2亿吨;3,先在2014年减少4亿吨,其余的等待以后再确定具体数量。

这次投票通过后,最早可以3月末开始,可按照第二种方案进行配额控制。供给减少大为提振市场信心,使得价格飙升。

不过,尽管EUA价格短期内会显著上升,但是CDM项目产生的CER价格却不会有太高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价短期内也会进一步增大。因为在CER供给已经远远过量,并且2012后市场需求预期几乎为零,CDM市场已经事实上失效。

但由于第三阶段供给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折量拍卖只能短期内缓解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并不会改变市场对供求关系的长期预期,因此市场价格经过调整之后仍会回落,但这为一些信心不足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退出的机会。

从欧盟的经验来看,价格过低的风险要远远高于价格过高的风险,尽管利益集团和决策者花了最多的时间讨论价格过高的解决方案,而对于价格过低却始终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折量拍卖对于供给曲线是重大调整,会冲击到市场功能,因此只有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不应该成为常规的调控措施。

因此国内碳交易市场应当吸取经验,在配额分配的时候尽可以从紧,并设计一系列常规的自动调控措施,以避免政府对市场干预带来的重大冲击。

分享到:

关键字:欧盟 碳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