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新一轮能源转型正如火如荼开展,电能作为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终端电气化水平与全球及10个典型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6个发达国家及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4个金砖国家)进行全面比较,分析中国电气化现状,总结电气化发展规律,并对未来中国电气化进程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中国电气化水平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研判
执笔人:张春成、李江涛、翁玉艳、单葆国
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
1、电气化水平整体比较
受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影响,中国电气化水平大幅提升,已发过全球平均水平和部分发达国家。1980-2018年,中国电气化水平从4.4%增至24.0%(按照国内统计口径约为25%),提高19.7个百分点,在典型国家中增幅最大,从落后全球6.5个百分点到超过全球4.8个百分点。
1980年,中国电气化水平在典型国家中最低。与6个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与日本差距最大,为14.7个百分点,与韩国差距最小,为4.6个百分点;与其他金砖国家亦存在差距,与南非差距最大,为13.8个百分点,与印度差距最小,为0.1个百分点。2018年,中国电气化水平已超过多数典型国家。发达国家中,中国电气化水平分别高于德国、英国、美国4.3、3.6、2.4个百分点,但仍分别低于日本、法国、韩国4.4、1.4、1.0个百分点;金砖国家中,中国仅低于南非0.6个百分点,已分别超过俄罗斯、印度、巴西10.5、6.1、4.9个百分点。
图1 1980、2018年典型国家终端电气化水平
电气化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各国终端电气化水平与人均 GD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电气化水平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同时发展中国家电气化进程远快于发达国家同等收入条件下水平,如中国目前人居GDP仅约为美国1980年的1/3,但中国电气化水平已超过美国。
图2 1980-2018年典型国家人均GDP和电气化水平
2、分部门电气化水平比较
商业电气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门,交通电气化水平始终较低。分部门看,韩国工业电气化水平“一骑绝尘”,高达49%,印度、俄罗斯工业电气化水平落后,均约为20%;商业电气化水平普遍较高,主要由于商业用能相对单一,电能可以满足大部分用能需求,其中巴西是唯一超过90%的国家、高达93%,多数国家商业电气化水平位于50%-70%;日本、美国居民电气化水平超过50%,分别为52%、50%,俄罗斯、印度与其他国家差距明显,居民电气化水平仅13%、15%;交通电气化水平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主要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性的限制,电能仍无法大范围替代燃油。
中国各部门电气化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2018年,中国的工业、居民电气化水平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分为达到30%、25%,在典型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较工业电气化水平最高的韩国、居民电气化水平最高的日本分别低19、28个百分点;商业电气化水平为37%,在典型国家中处于落后位置,仅约为巴西的40%;中国交通电气化水平提升态势明显,为4%,仅落后于俄罗斯。
图3 2018年典型国家分部门终端电气化水平
3、电气化发展趋势研判
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政策、技术进步等是推动电气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经济发达国家电气化水平普遍高于欠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推进是拉动电气化水平提升的基础要素。能源政策将有力助推能源消费电气化转型,从生产侧看,大规模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从消费侧看,工业电锅炉/窑炉、电采暖、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及大数据中心等新型用电设备将有力促进终端电能消费增长。技术进步是电气化进程推进的必要支撑,新能源发电技术将进一步成熟,实现灵活控制、灵活调度,分布式电源因地制宜建设;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源网荷互动技术、储能技术等全面应用,电网安全稳定性、灵活调峰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倒逼电气化进程加快推进。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能源转型进程等因素,预计到2050年,中国电气化水平约达到50%,成为最大的终端能源消费品种,较2018年水平约提高一倍。分部门看,工业电气化水平预计提高至55%左右;商业、居民用能结构相对简单,电气化进程推进最快,预计电气化水平均超过70%;交通领域电气化进程推进最慢,主要由于其对石油消费依赖较高,如飞机、轮船等然燃料消费难以被电能替代,预计交通电气化水平仅达到20%-30%。
专家介绍
张春成,硕士,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电力供需分析预测、能源供需及中长期能源展望等方面的研究,编写出版《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中英双语)等著作,参与多项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项目,曾获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奖、国网能源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数项,发表文章十余篇,曾获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李江涛,博士,高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经济分析、电力供需预测、中长期能源展望、国际能源统计等领域研究咨询工作。牵头承担多项重大研究咨询课题,曾获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工作以来,发表内参专报30余篇、期刊报纸60余篇。主笔编著《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年度报告(中英双语),牵头运营《电力供需研究》微信公众号。曾获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青团员,国网能源院青年岗位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课题负责人等荣誉称号。
翁玉艳,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电力供需展望、低碳发展与碳市场、能源系统分析模型等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负责或参与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的重大课题10余项;编写出版《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中英双语)等著作、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获得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多项。
单葆国,国网能源院副总经济师兼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国家电网公司规划计划专业领军人才,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经济与能源供需分析预测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能源电力供需分析、节能及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工作。承担了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的重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共发表文章1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培训教材2部,拥有发明专利1项,发布团体标准2项。曾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电力市场分析工作先进个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品牌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最美国网人之敬业楷模等荣誉称号。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简称供需所)是一个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研究所,前身是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1999年成立),2006年更名为电力供需与节能研究所,2009年更名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主要负责宏观经济、能源电力供需、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替代、电力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供需所内设宏观经济研究室、电力供需研究室、节能与营销政策研究室,专业覆盖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经济等。共有24名员工,平均年龄33岁,其中博士18人,具有高级职称18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国家电力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