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能源车这次下乡收获能有多大?

作者:秦淑文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0-07-21 浏览:

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办会、办展,现在要“办集”了,搞了个创新。7月14日,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宣布7~12月由中汽协牵头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7月下旬在青岛市,8月下旬至9月下旬分别在海口市、昆明市、成都市和太原市,就这5场。期间,结伴去“赶集”的10家中国品牌车企还会自办一些促销活动。说实话,这次下乡活动能否成功,笔者有些疑虑。

中汽协“办集”,显然是着急了。他们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忧心不已,着急上火。自去年7月开始,因补贴政策退坡,超高速增长了数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骤然转冷,全年销量同比下降4%。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新能源汽车市场雪上加霜,销量陡降37.4%。虽然4月底发布了消费补贴延期的政策,但5月、6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未随着整体汽车市场和乘用车市场转入正增长轨道,至今“沉疴不起”,在各细分市场中表现最惨。要是新能源汽车跳不出陡峭的滑梯,国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岂不更难实现了?“双积分”该如何完成?于是,“汽车下乡”这个大招又被祭了出来,人们期冀再现2009年“汽车下乡”时的辉煌。事实上,这两年来,因车市低迷,业内一直有人认为“汽车下乡”是治疗车市消化不良的灵丹妙药。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帮扶地产车,年初以来出台了地方消费补贴政策,拿出真金白银赞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本地人,但现在看来并未收到显效。这一次,中汽协“办集”,车企都计划“割点肉”补贴买车人,多者8000元,少者2000元,力度并不见得比地方政府大。当然,不排除车企临阵加码,忍痛割下更大的“肉块”来。毕竟“赶集”的费用都掏了,不把车卖出去,费用岂不是白花了?肉割得虽然有点多,但赚一点是一点。

应该看到,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信息鸿沟越来越小。在对新能源汽车知识的了解度上,在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上,作为乡村购车主力群体的年青一代农民,与城镇居民并无二致。网上披露哪里有一辆新能源汽车着火了,他们知道的并不会比城镇居民晚;新能源汽车有何长处和短处,他们也会从网上看到。过去,汽车圈的舆论领袖绝大多数集中在大都市;现在,农村也有不少意见领袖。近些年,有些农村也染上了“城市病”,常常堵车。总的来说,农村消费者对车的体验并不比城镇居民浅多少。

还应该看到2020年与2009年的不同。2009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世界各大经济体都打开货币闸门大放水,整个社会流动性非常充裕,大大加快了包括农村在内的轿车普及速度。而现在呢?虽然也是放大水,但水量不到10年前的一半,而且具有精准滴管的特征。在贷款方面格外受到国家关照的中小微企业在农村也不少,但再多也多不过城市,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不如城市居民稳定,增速也不会高于城市家庭。此外,近几年虽然车市不振,但城市化进程还在加速,小城市的房地产火热,房价增幅居高不下,吸走了不少农村居民的储蓄,挤占了家用汽车的消费预算。

诚然,农民有宅院,有充电的便利条件。在农村,电摩早已替代了油摩,农民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顾虑较低。但也要看到,农民购车没有牌照限制,他们也担心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问题和爆燃问题。更何况即便有补贴,电动汽车的价格与燃油车相比也不具优势。说服农民“拥抱”电动汽车,同样是个挑战性很大的活儿。仅仅凭借环保情怀和能耗成本低,在乡村未必奏效。

至于有些人说农民的出行半径不如城镇居民大,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另外,目前的电动汽车能耗测量方法确实水分较大,续驶里程还是应该城乡一视同仁,不要哄瞒农村消费者。有人说,乡村的路况较差,很考验车子的可靠性,笔者赞同这个说法。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建制村都铺设了硬化路或有等级的公路,但路面质量和修补的及时性远不如城市。这也是SUV“高烧不退”、销量已经超过轿车的一大原因。如果企业通过“赶集”卖了很多车,但可靠性不佳,无异于砸了自己的招牌,断了自己的前程。

大多数农民对车价很敏感。增购第二辆家庭用车、买一辆新能源汽车尝尝鲜的人不是没有,但不会很多。抛弃电摩去升个级,买一辆新能源汽车开开,应该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消费群体,但他们最在意车价高低。有人说农民的购车预算大多在5万元以下,这一价格水平与那些在3万元左右、不属于汽车范畴的低速电动车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有吸引力,但却把一些没有驾照的老年人撇开了,只能面向有驾照的年轻人和中年人。

中汽协忧行业而忧,笔者必须点个赞,但直面实际,这次“办集”能卖多少车,不能不令人仔细琢磨一番。车企花了一把银子,能否在集上挣回来,实在不好说。也许是因为挑战很大,所以中汽协目前决定只办5个集,试试水,先走两步看看。这是对的。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