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第七期全国储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团走进明日新能源

作者:博乐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0-07-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7月24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储能网联合组织的“第七期中国储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团”走进江苏明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明日新能源”)。

明日新能源成立于2019年5月,母公司注册地为香港,注册资金为2亿港元,公司位于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厂房面积32000平方米,现有员工500多人,公司以生产圆柱18650电池、方形电池、模组和电源系统为主,年生产能力达到1G瓦时动力和储能锂电池及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工具、电源系统、户用储能、5G基站、交通工具等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综合电源解决方案。

明日新能源在美国、德国、南美、韩国均设有办事处,且与Senergy株式联合在日本横滨设立Pack&BMS全球研发中心。公司拥有30位资深工程师团队,涵盖Pack、BMS、原材料开发、电芯技术、测试技术等领域。首席电芯科学家户川文夫曾在日立Maxell工作36年,同时在日产汽车、HVE、LGC等国际企业参与管理,拥有丰富的电芯研发,品控和运营管理经验。

调研团与明日新能源代表合影

调研期间,明日新能源副总经理曾庆成,以及产、销线相关负责人与调研团专家进行了交流座谈。

明日新能源副总经理:曾庆成

据曾庆成副总经理介绍,明日新能源拥有成熟的产品体系,云集众多国内外知名锂电池专家,研究领域涉及材料开发、电芯研发、测试技术、PACK模组设计等锂电池相关领域。产品体系经过市场检验,3350mAh系列产品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从应用角度来讲,锂电池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电力和运输领域的融合,以及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其原因是通过规模经济显著降低了成本,大规模生产的电池主要用于满足电动汽车(EV)的需求,也可用于固定储能系统的部署。特别是在5G基站、风光储一体化、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等应用场景中,未来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从安全角度来讲,首先要考虑锂电池的精细化制造与管理,保持电芯性能的可靠性与一致性;其次,避免对锂电池过充、过放等破坏性因素,保证锂电池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下工作;第三,强化对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热特性的检测评价,从根源上为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设置安全底线。最后是电池包标准化,电池储能标准中设定了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电池系统递进的产品层级,对它们分别进行测试评价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电池储能系统本质上是不安全的,存在易燃、热失控风险,即使每一个电池管理系统达标了,但集成在一起不一定达标。因此,就目前市场现状而言,很难通过单一技术手段消除风险。

从预防和运维的角度来讲,一是加强储能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积极推进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合理的储能电站退役机制,避免长周期下不确定性安全风险。四是通过电压、电流、运行监测、信息安全等综合手段预防风险。

调研团专家组与明日新能源代表交流座谈

据明日新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电极生产及圆柱形电芯的生产设备上选用了高度自动化产线及较高性能的制造装备。目前处在国内较为领先的水平;方形制造:满足卷绕试方形铝壳制造工艺,具备大单体电芯制造能力。

PACK产线为全自动模组PACK线,采用国内先进技术,结合KUKA机器人,实现全自动分选焊接测试等工作。整条主线投资接近1700万,全线12个KUKA机械手,每小时生产160个模组,产能可达日处理圆柱18650电池15-20万支,正常生产只需5-6人。

明日新能源拥有全封闭式自动投料系统,高精度计量系统自动控制,加料精度高;200ppm的全自动化电池装配技术,从电芯入壳到封装完成全自动化操作;MIS系统全面追溯每颗电池每个工序的人机料法环测时间等数据并详细记录,每颗电池独立ID;电芯经过X-Ray在线全检,确保产品的内部结构的标准符合性。生产符合ISO90001,ISO13485,ISO14001,ISO45001安全认证。产品获得UL、CB、CQC、IEC等国际安全认证。

储能移动式充电能源

利用谷电(22:00~6:00)在夜间给整个系统进行充电,6小时即可充满。在峰值电价时供用户使用或给其他EV电动车充电。

V2G/V2H系统方案

V2G系统(Vehicle to Grid)和V2H系统(Vehicle to Home)由智能互动终端、储能双向变流器、并离网自动切换装置及配件组成,可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间的动力互动。

光储一体储能系统

1MW/0.5MWh 集装箱储能系统。将不稳定的风、光电力进行平滑及储存,转化为绿色、稳定、高质量的电能,可在平滑波动、削峰填谷等运行模式间灵活切换,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可为电网、工业、运输、军工、通信基站、仓储物流及新能源发电领域提供商业化的专业储能解决方案。

交流座谈

会议期间,调研团专家还分别就梯次利用、军民融合项目、技术壁垒、研发及生产工艺、储能商业化应用等相关话题与明日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做了深入探讨。

交流结束后,调研团一行在明日新能源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工厂车间。

工厂车间参观

参加本期调研的专家有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协会秘书长刘勇、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课题组组长/教授陈永翀、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原陆军工程大学教授沈卫东、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朝晖、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赵宇、上海象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洋、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田明、眉山加州智慧小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路、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刘中柱/电池技术经理黎明、湘能楚天电力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黄强/设计总监蓝伟科、中国储能网记者博乐。

本期调研获得湘能楚天电力集团、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猛狮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眉山加州智慧小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维龙(镇江)机电科学研究、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分享到:

关键字:明日新能源 储能调研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