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的创新元素

作者: 来源:国家电网 发布时间:2011-07-28 浏览:

  在由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担当业主单位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建设现场,数千名施工人员日夜奋战在工地上。总工程师雷为民说,这是示范工程的有形“战场”。

  示范工程还有一个无形“战场”,那里的时间更加紧张、任务更加繁重。这个无形“战场”,就是工程的技术创新。

  满目皆是创新点

  示范工程的技术创新点有多少?雷为民笑着说,要细数一遍,肯定得花上两个小时。只要在工地上随便走一走,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很可能就包含着创新的技术。

  在示范工程光伏东区建设现场,十余名工人正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来自北京送变电公司的李师傅正在夯实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的基础。他说:“我们只负责基础,太阳能电池板另由专业队伍负责安装。”

  正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张师傅便是李师傅所称“专业队伍”的一员。他说:“电池板与电池板之间的距离是几毫米,电池板之间是并联还是串联,都是有讲究的。”这些“讲究”,正是技术专家研究的内容之一。

  北京送变电公司项目经理冯智强说:“太阳能电池组件有非晶硅、多晶硅等多种材料,支架有固定式、单轴跟踪式、双轴跟踪式。这些不同方式的组合,同样是一门学问。”

  不光是光伏区,风电场区直驱式、垂直式风机类型的确定,储能厂区储能电池的选择,都饱含技术创新。而风、光、储、输如何实现协调控制,更是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雷为民总结说,示范工程要实现联合发电互补机制及系统集成、全景监测与协调控制、功率预测、大规模储能等技术突破,完成20项以上重大技术创新,获得和创造百余项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并最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一目标需要所有技术人员倾尽全力去实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他说。

  专家团队作保障

  如何完成技术创新任务?答案是吸收尽可能多的人才,汇聚尽可能多的智慧。

  雷为民回忆说,开工前,他们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力设计院沟通联系,建立涵盖各层次、各有关单位的高效汇报沟通机制和协调运转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有效推进。

  示范工程业主单位华北公司聘请了由周孝信、薛禹胜院士领衔的50名电力系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高水平的专家组,强化对关键技术和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关。

  “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技术路线世界首创,没有可参考的工程实例。”雷为民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确定并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七大课题的研究,各科研单位紧密配合,在方案论证、招标采购各环节中发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他们曾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召开多次大规模专家研讨会,分析总结当前新能源快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十易技术方案;与国内外20多个设备厂商进行了近50次技术交流和设备调研,全面掌握了设备厂商的技术信息、研发动态和产品价格水平,为技术方案优化、设备选型和招标采购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次邀请杨裕生、陈立泉两位院士以及来自国家发改委、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研讨。

  专家学者的深度介入,将先进的技术路线变成具体的技术方案,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先进机制来护航

  先进机制能够确保科研计划顺利实施。从工程业已取得的成果看,这种机制已经建立。

  “我们无法用几句话涵盖整个机制的内容。但是有几点还是可以明确的。”雷为民说。首先,是建立了定期沟通会议机制和科研进展周报制度,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关键科研课题的推进力度,这加快了科研成果在招标采购阶段的应用。其次,是建立从设计到调试全面支撑工程实施的工作机制,明确与工程进度计划一致的关键科研节点。这使得项目部能够超前策划技术课题的研究。

  风光储输关键技术七大课题的攻克是示范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遵循已经形成的先进制度,华北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雷为民说,华北公司成立了风、光、储、输、控五个专业攻关小组,建立以周为单位的工作交流机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七大课题,先后召开了36次科技支撑会议,全面理解和掌握科研对工程建设的需求,在工程设计时就全面落实科研要求。他们还积极与风机主要厂商开展技术交流,了解主要厂商的技术水平,耐心解读示范工程的技术路线,确保电网友好的要求在采购技术规范中逐一落实。

  科研与工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使大家相信,工程建成后一定可以成为智能化水平最高、运行方式最为多样的智能电网典范工程。



 

分享到:

关键字:国家 风光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