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造车新势力在资本市场上的遇冷,近来国内智能网联企业的融资普遍呈现上升态势。不久前,国内智能网联技术领跑者之一滴滴新获得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融资。正在广州智能网联测试道路上奔跑的小马智行,上半年也融资近5亿美元。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新近发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12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收获融资,其中超七成企业的融资金额超亿元。
“智能网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汽车业发展的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而且中国智能网联相关企业的进步也很快,再加上国内疫情控制得当,市场环境及各方面条件日益向好,能不断吸引投资也在情理之中。”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内自动驾驶企业融资成亮点
“昨天,刚试乘了小马智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走了大约10公里,感受还可以,制动很舒适,像是一位车技娴熟的老司机在开车。”广州市民贾先生向记者介绍了试乘的感受。
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出租车,是小马智行技术研发和落地测试的载体,目前测试运行范围包括广州、北京、上海及美国弗里蒙特、尔湾等5个地区,并实现了常态化运行。其中,广州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于2018年12月落地,至今运行已超过500天。至今,小马智行在中美两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累计完成超过10万个打车订单。
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获得融资4.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其中丰田领投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是融资数额仅次于滴滴的国内自动驾驶企业。成立于2016年的小马智行,为何能获得丰田的青睐?“自动驾驶始终是由技术主导的硬科技,无人化和规模化决定了这项技术的高门槛。”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楼天城告诉记者,技术实力是赢得投资的重要砝码。如针对美国加州雨天较多的实际情况,小马智行软件、硬件技术双管齐下,自主研发自动驾驶传感器清洁系统,在下雨时自动触发;同时借助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多传感器深度融合技术,规避了单一传感器的短板。如今其自动驾驶系统能够轻松应对大雨天气。正因如此,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已经累计融资达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亿元)。
而另一家几乎与小马智行同时诞生的智能网联新创公司驭势科技,上半年也拿到了数千万元的融资。对此,驭势科技首席执行官吴甘沙向《中国汽车报》记者介绍,驭势科技在B轮融资中获得博世领投,深创投、中金资本、厦门七匹狼节能环保基金、重庆两江服务业基金等共同参与了此轮融资。与小马智行主打整车运行不同,驭势科技是提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核心技术——“U-Drive智能驾驶系统”的供应商,其技术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多项核心技术,具备高度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的技术特点。2019年,驭势科技的无人物流解决方案在上汽通用五菱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常态化运营,成为国内首条厂区无人驾驶物流线路。今年6月,驭势科技与天津市东丽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世界级无人驾驶大规模运营示范区。
除此外,上半年以来,获得上亿元融资的国内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企业还有知行科技、纵目科技、智行者科技、魔视智能等;获得数千万元融资的企业还有宏景智驾、超星未来等。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环境并不理想,新造车企业普遍遭遇融资难。从全球来看,自动驾驶公司正在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为何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却能独树一帜,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有业内人士分析,越是市场低迷之时,新技术越将被企业看好。在市场低迷的情形下,企业更寄希望于从新领域中获得竞争力。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统计,2020年上半年,共有近50款L2级别及以上车型上市,逼近2019年全年水平,增长势头正劲。同时,广汽、长安等企业还相继发布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多家车企意图抢占5G量产车的头把交椅,加持智能网联技术之心迫切。基于此,智能网联也就成为资本热捧的领域。
■全球自动驾驶淘汰赛启示:行业优胜劣汰是趋势
与国内的氛围不同,国外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企业正伴随全球疫情经历一次淘汰赛。
6月2日,美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rgo AI宣布,新获得大众汽车投资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这是继前不久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获新一轮融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3亿元)后,今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遭遇“融资难”的自动驾驶企业,则正在经历裁员、倒闭、卖身的窘境。5月中旬,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宣布裁员约150人。此前,该公司曾获得融资7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6亿元),一度被称为全球自动驾驶行业仅次于Waymo的融资王。其实,不仅是Cruise,美国Kodiak、Ike、Starship等自动驾驶公司也开启了裁员模式。比裁员更“惨”的,是“卖身求生”。近日,曾经创造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单轮融资纪录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Zoox,在宣布裁员120人之后,随即寻求卖身。最终,被电商巨头亚马逊以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元)价格收购。而另一家准备“卖身”的自动驾驶公司Nuro,虽然一直传言要被零售巨头沃尔玛收购,但一直没有下文。更有甚者,曾经主攻重卡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公司Starsky Robotics,在今年3月疫情来临之际就宣布停止运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资“断顿”
在这场淘汰赛中,头部企业越走越远。今年以来,仅Waymo、Argo AI、安波福、优步等美国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已经实现融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4亿元)。同时,不仅热钱流向了头部企业,而且行业资源也向头部企业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些企业的技术研发进度。
“从全球环境来看,自动驾驶企业融资的现实,表明资本仍看好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曹鹤说。但他也强调,投资者的目标,一般是选择技术领先的公司,而技术领先的公司更容易拿到融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一旦落伍,就难以再跻身其中。
这其实也给中国的自动驾驶企业一个启示,尽管当前的融资环境较好,但行业总会有优胜劣汰的过程,要想能够持续赢得资本和市场的青睐,企业还是得在研发上下功夫。
■外资入华掀起新挑战
近来,随着东风Sharing Van、广汽Aion V、比亚迪汉等一系列“5G汽车”的上市,智能网联正掀起新一轮竞争的帷幕。业内认为,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行业,资金、技术、市场是缺一不可的“铁三角”,获得更多的资金,研发更强的技术,觊觎更大的市场,为企业所向往。由此,不仅国内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企业争先恐后参与竞争,国外的相关企业也盯上了中国市场。
7月初公布的北京市2020年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资格名单显示,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获得在京路测资格,戴姆勒、奥迪等外资企业均同时入列。“这表明,中国包括智能网联行业在内的营商环境正越来越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技术、巨大的市场与营商环境是吸引资金的重要元素。
在政策出台方面,今年以来的密集程度显著胜于往年。上半年以来,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工信部也发布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等,形成了政策合力。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发布。其中提出了统一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标准、降低导航地图资质申请门槛,以及探索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等内容,皆为业界高度关注,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新政策、新基建,正推动着中国智能网联行业快步向前,也吸引着外资和外企。自动驾驶领头羊之一的Waymo,已经开始就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洽谈。其已在上海注册了公司,取中国名为“慧摩”。可以预见,Waymo一旦入华,或像特斯拉一样给业界带来新的变数。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独资的特斯拉已经在华开花结果,大众增资控股江淮大众也已成为现实,而融资能力强劲的Waymo等智能网联企业一旦入华,将成为智能网联行业新的“鲶鱼”。“外资入华,的确会带来新的竞争因素,但也能产生鲶鱼效应,激活国内智能网联领域加速前行。”梁正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