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智能充电桩进小区 上海推动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人民邮电报 发布时间:2020-08-11 浏览:

日前,为全面落实《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上海杨浦区出台《杨浦区积极发力数字新基建培育在线新经济 打造发展新高地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新基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行动计划》,上海杨浦区力争到2022年,实现“一”“十”“百”“千”“万”的发展目标:打造一个以在线新经济为核心,集平台、技术、应用于一体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围绕“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落地十个市级示范引领项目;围绕在线新经济、新基建的产业链条,引进、培育百余家具有硬核技术、高贡献、高成长的企业;挖掘杨浦优势基础,推动在线经济相关产业冲刺千亿级规模;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面推动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万家企业上云。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指出,推动北斗卫星时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研制新一代面向北斗全球系统的地基增强站设备,对全国2500个北斗地基增强站组成的“全球一张网”进行升级优化。承担好“国家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民用应用服务运营平台”建设战略任务,依托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优势,推进以北斗“高精度定位﹢短报文通信”为核心的北斗卫星时空互联网建设,同时,实施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行动计划》提出深化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整合国际国内各方资源,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构建技术转移海量数据库,加快重点产业交易机制和交易系统建设;打造产业技术验证评估和产业集群培育平台功能。加快信息化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功能载体改造,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建技术验证平台,配置先进的科学装备,形成验证评估及技术再研发实验协作网络(专家库、知识产权库)。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是新基建领域一项重要议题,对推动新能源终端布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行动计划》指出,发挥首个快卜新能源储充检城市示范网点落户杨浦的示范带动效应,鼓励居民社区建设智能充电桩、实施自(专)用充电桩共享改造、开展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推广无线充电、自动充电等新技术应用,支持挚达科技等企业布局车联网领域,提供数据及远程智能控制服务。落实《关于杨浦区促进“新基建”建设开展新能源充(换)电设施示范应用的实施方案》,每年建设一个充电桩示范小区和一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首年建设一条新能源环卫车试点运行线路,并在各园区、医院形成一批试点。

针对智慧交通,《行动计划》强调推动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建设。加快智能汽车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云平台建设,研制北斗高精度定位核心芯片、模块及终端,形成基于北斗高精度的室内外无缝、云端一体化定位服务,进行面向智能驾驶自主泊车、高速公路自动巡航、V2X应用及智能驾驶测试场等场景的示范应用。对标滨江地区“世界级滨水会客厅”整体定位,构建停车中心管理平台、布局停车数据发布系统(三级诱导屏)、进行数据传输通信和停车场入口拥堵检测等,打造便捷高效的停车诱导系统。

此外,针对“互联网﹢”、新型数字化学校建设以及新型移动出行等问题,《行动计划》也作出了相关规定: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计划建设2~3家互联网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服务。探索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诊疗服务”及“互联网﹢护理服务”。在互联互通互认的基础上打造区级医技云服务平台,在云平台上统一标准化全区所有医技检查检验类型数据(放射、心电、内镜、病理、检验等)。持续推进“创智云课堂”和数字教材在学校的研究和实践,开展基于大数据规模化的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达成教育信息化2.0建设目标;推进完成5所区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建设和4所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培育校建设,争取创建一所全国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开展初中强校工程,完成7所纳入市初中强校工程的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创建特色高中,完成5所高中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结合杨浦区内位置服务的资源禀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上海智能交通、径卫视觉等企业集聚的效应,积极探索推进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发展。支持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爱驰汽车等相关企业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场景应用,拓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支持千寻位置与华人运通合作,加快北斗导航等空间位置服务技术与交通出行相融合,结合管控信息、交通状况等优化出行路线,提高匹配效率和车辆利用率。

分享到:

关键字:光储充 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