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航运业越来越重视清洁电能应用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电网头条 发布时间:2020-08-13 浏览:

今年8月15日是“两山论”提出15周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这一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大江来从万山中,长江沿线岸电的建设发展,就是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的生动实践——

不负青山,亦不负碧水蓝天。

01 航运业越来越重视清洁电能应用

“推动”“提高”“扩大”……近一个月来,与航运密切相关的两份重磅文件和报告在提到“岸电”时,均多次表述这样的趋势和要求。

其中,8月6日,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着力提高岸电使用率”。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此前发布的《引领绿色航运发展》报告更建议,扩大岸电使用范围,“要求所有内河船舶在港口靠泊或在锚地等待通过船闸时都能使用岸电”。

岸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源于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控制航运排放对于污染防治和航运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通航体系。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长江干线年货运量近29亿吨,均位居世界第一。内河航运承担了东中西跨区域大宗物资运输,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珠江—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等大通道的骨干,为支持贸易发展、促进内陆和沿海城市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且航运运量大、污染少、能耗低,比传统卡车的货运方式更清洁。

但有关船舶的排放标准要求一度相对宽松。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报告指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主要港口城市,航运已成为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不对航运排放加以控制,其所占的污染份额将继续增加。以长江江苏段为例,这是整个长江流域生态负荷最重的区域之一,特别是长江入海口,是目前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但目前90%以上水运船舶采用柴油动力做推进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排放仅次于燃煤发电厂和机动车辆排放。

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出台,提出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国家鼓励货运转向水运和铁路等污染更少的运输方式。根据《计划》,2018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生产船舶发动机第一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计划》对推动岸电的建设和提升岸电设施使用率也提出了要求,其中一个目标是,2020年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50%以上专业化泊位(危险货物泊位除外)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新建码头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岸电设施。

02 “行”与“停”中的技术革命

5月8日,长江流域首艘千吨级纯电动货船“中天电运001”在江苏常州成功试航。这被认为是对内河水路运输散货船的技术革命。

因为这标志着长江流域货运船舶开启了清洁能源替代的新篇章。“中天电运001”通过岸电充电2.5小时,可续航50千米。按全年运营150航次计算,年用电量在45万千瓦时左右,可替代燃油20.16吨。

守护一江碧水,必然要在运行、停靠全过程减排治污,这意味着清洁电能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岸”上,也在“船”上。船舶本身的燃油能源消耗、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影响周边居住的人,并威胁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纯电动运输船、全电模式的推广应用,将给长江水运能源结构带来好的改变,从源头治理污染,守护“绿水青山”。推广使用电等清洁能源船舶也写入了《计划》等文件。

实际推广使用中,仍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内河运输船舶正向大型化发展,目前,内河船舶平均吨位达1039吨,已是2010年的近两倍。交通运输部公开的关于航道和泊位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趋势,近年来,我国内河千吨级航道里程数量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9894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13819公里;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稳步增长,2019年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444个,占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比例为2.6%。

千吨级纯电动货船的诞生,体现了对货运船舶大型化趋势的准确研判。早在2018年12月,国网江苏电力就与新能源船舶制造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常州共同建设长江流域首艘千吨级纯电动货船。在这样的大型货运船舶领域开展电能替代研究及创新应用,也将验证清洁能源替代减排治污的效果,从而促使更多人在使用清洁电能保护绿水青山上行动起来。

溯江而上,在重庆朝天门,一座“水上酒店”正在创造新的效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长江沿线游轮航线曾长时间停航,“停”在江边的游轮怎样在减少噪声、能耗、排放等需求下,融入绿水青山,获得经济收益?重庆的这座“水上酒店”在岸电的助力下顺利达成以上目标,实现了业务转型发展。由国网重庆电力投资建设的朝天门十一码头码头岸电项目为“水上酒店”供电。这一项目在重庆市首次应用“离岸浮动式”的岸电技术方案,变压器及配套设施均“安家”在江面的浮趸上,解决了供电距离长、向大负荷游轮供电质量不佳的问题,为“水上酒店”的成功运营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6月19日复产至7月底,“水上酒店”所在的世纪游轮日均用电量0.7万千瓦时,累计用电量已达27万千瓦时。这一数据不仅可以换算出实打实的减排成效,也可以为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理念,应用稳定、可靠、清洁的电能构筑新场景,拉动新消费提供实践思路。

03 以“绿水青山”为“航标” 促进国内大循环

无论是思想上的重视,还是技术上的创新,岸电以及船舶清洁电能替代都是以“绿水青山”为“航标”的。

在长江沿线,这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

“中天电运001”成功试航的江苏省,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岸电系统,目前省内累计建成各类岸电系统4918套,其中沿江八市长江干支流泊位覆盖率60.5%。利用岸基电源向停靠港口的船舶供电,年可实现岸电电量达5701万千瓦时,与燃油辅机发电相比,年减少燃油消耗2万余吨、氮氧化物排放600余吨、二氧化硫排放200余吨。

在长江中游,由国网湖北电力组建的全国内河沿江首家专业化岸电运营服务公司已经累计服务靠港船舶2360艘次,接电量706万千瓦时,优化了港口周边环境,保护了长江珍稀鱼类的繁殖生息,改善提升了游客的乘船体验,促进了长江沿线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在长江流域重庆段,国网重庆电力全力推进的“四地六点”共12个泊位岸电建设,有效解决了船舶靠泊期间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问题,为长江游轮经济绿色发展打下基础。这12个泊位分别配置了1250千伏安的用电容量,可同时满足24艘游轮靠港期间可靠供电,预计年替代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减少污染物排放7526吨。

当然,要更充分地推进内河航运岸电设施、纯电动船舶及全电模式的普及应用,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推动建立长效运营运维机制,在岸电设施建设运维补贴、船舶受电设施改造补贴、岸电服务价格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等。

国家电网公司的积极行动在助力污染防治的同时带来了诸多其他收益,在当前形势下,对促进国内大循环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是开窗放入大江来,不断拥抱创新升级。如同千吨级纯电动货船的试航,向着“绿水青山”而行,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做的不仅是做好岸电配套建设和服务,还包括了许多前瞻的思考与创新。

这些创新既包括技术上的,例如国网湖北电力已创新实践6类岸电系统供电方案,发布各类专利成果和技术标准共计27项,形成了112项成果,为绿色岸电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可通航的内河推广应用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示范样本;也包括物流模式上的,例如在浙江长兴、海盐等地,由海河联运输送栈道与船舶岸电系统组成的海河联运全电物流模式,实现了运输、仓储、装卸、泊船等环节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这些创新升级对于降低相关企业(如水泥企业)运输成本、带动消费需求都是“活力剂”。

二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过去几年中,挪威、英国和荷兰都启动了全面计划,更多地使用电能以推动其航运业向低排放和零排放过渡。因为更低排放的航运业同时也意味着更低的运行成本和更强的综合竞争力。

要提升航运业竞争力,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与减排治污相关的产业。国家电网公司已明确表示,今年将全力推动长江流域货运船舶的油改电工作,以此从源头减少长江污染物排放,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深入实施。据测算,长三角地区10万艘运输船舶的电气化可带动船舶设计、建造、改装、充电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产值将超千亿元以上,同时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

欲破巨浪乘长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做好自己的事,用好“绿水青山”优势,为创新持续“充电”,是应对风险、战胜挑战的高招良策。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行驶,绿水青山,定不负人。

作者:周艳

分享到:

关键字:岸电改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