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国内外锂电池正负极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储能科学与技术 发布时间:2020-08-16 浏览: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锂金属

电池正极材料上取得进展

文章信息

技术领域:锂金属电池正极材料

开发单位: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Nitin Muralidharan; Ilias Belharouak.

技术突破:作者首次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无钴层状正极材料NFA,并对其进行了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倍率和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充电至4.5 V时,该材料在0.1C的比容量高达~190mAh/g,在电压窗口3 V~4.3V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8%,并在3 V~4.4 V的电压窗口下进行了C/3的电化学测试,在200次充放电循环后,锂离子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容量约为初始容量的72%。

文章名称:Nitin Muralidharan, Ilias Belharouak, et al.LiNixFeyAlzO2, a new cobalt-free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 for advanced Li-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0.

应用价值:此种正极材料NFA有望引领下一代无钴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推动数字时代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出现,当前电池研究的主要焦点已转向低成本电池的开发。目前的电池材料中基本均含有钴元素。钴的开采和精炼对电池行业的低成本和可持续目标是一种挑战。并且全球钴储量的迅速减少也加剧了钴供应的限制,这将逐渐开始威胁电动汽车市场的未来。另外,由于需求的增加,钴的价格在过去几年几乎增长了两倍,因此开发钴含量较低的正极材料至关重要。而目前大多数电池行业使用的NMC和NCA正极,将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选择。锂-镍氧化物(LiNiO2)虽然是一个研发方向,但是LiNiO2较难合成,在电化学测试过程中结构会发生严重的变化,导致循环性能较差。锂镍锰氧化物(LNMO),4.9 V尖晶石正极材料,是另一款将逐渐商业化的候选材料。然而,这种材料的容量较低(理论上约为147mAh/g),需要在较高电压下且专用电解液体系下才有意义。然而,当在较高电压循环时,这些材料的容量衰减较快。

图1 NFA制备过程示意图

最近,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报告了一种用铁代替NCA结构中的钴,从而形成一种钴含量为“零”的新型正极材料。这种新的无钴正极材料,通式为LiNixFeyAlzO2 (NFA),在不破坏NCA结构和安全优势的情况下消除钴,同时提高容量。高镍含量(>80%)有助于提高容量,并用少量三价铝和铁代替部分镍,三价铝和铁的离子半径与Ni3+相似(Al3+离子半径为0.54 Å,Fe3+为0.55 Å,而Ni3+的离子半径为0.55 Å)将有助于结构稳定性的改善,增强安全性,并改善循环寿命。该NFA正极材料是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的,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稳定的循环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容量。(来源:清新电源;INESA 杨征 整理)

推荐相关阅读:

清华大学在提升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性能上取得进展

文章信息

技术领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开发单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魏飞

技术突破:通过两步过程提出了一种双壳涂层结构复合材料,800次循环后,化合物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624.7mAhg-1,首次库仑效率为81.2%,容量保持率为89.5%,在10g-1时可逆容量为949.7mAhg-1。

文章名称:Zhexi Xiao, Fei Wei, et al.TiO2 as a multifunction coating layer to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Ox@TiO2@C composite as anode material. Nano Energy, 2020, 77, 105082.

应用价值:本研究为锂离子电池表面涂层和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发展高性能电极材料用以满足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对于高能量密度方面的需求,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焦点问题。硅因其最高的理论容量及较合适的工作电压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一类负极材料。然而,显著的体积膨胀、与电解液发生严重的副反应极大阻碍了硅负极的商业化进程。一氧化硅作为硅负极的改进材料,与硅相比化学性质大幅度改善,并具有更低的体积膨胀率,成为了替代硅负极的优选材料。然而,SiOx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体积膨胀不可忽视,导致电接触变差及颗粒粉化。另一方面是电极与电解液界面在工作电压下的非电化学稳定性,会导致固体电解质膜的不可控生长,造成的高电子离子传输阻力显著影响循环及倍率性能。表面涂层是解决上述关键问题的最普遍的策略。

图2 SiOx@TiO2@C复合物的制备及循环特性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通过两步过程提出了一种双壳涂层结构复合材料(表示为SiOx@TiO2@C)。通过引入高质量的锐钛酶相TiO2层,实现了界面高度稳定,降低了复合材料对电子和离子扩散的抵抗力。800次循环后,初始放电容量为1624.7mAhg-1,首次库仑效率(ICE)为81.2%,容量保持率为89.5%,在10g-1时可逆容量为949.7mAhg-1。全尺寸电池组的初始区域容量为2.6mAhcm-2,ICE高于90%。能量势垒高约1.5倍,说明TiO2层对副反应有阻断作用。累积焓降低近4倍,说明锐钛酶相TiO2层对热稳定性有积极作用。(INESA 杨征 编译)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