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已居全球第一,建设还需加把劲

作者:王政 丁怡婷 韩鑫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17 浏览:

我国新能源汽车成长有多快?

10年间,从无到有,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

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发展,充电桩建设功不可没。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8万个、数量居全球第一。

总量十分可观,但短板依然存在:一方面,受限于车位不足、电力增容难,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另一方面,公共充电桩存在布局不完善等问题,使用体验不佳……加快充电桩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善充电体验,提升消费信心,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还将拉动直接投资,带动其他产业投资潜力稳步释放,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交通和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随着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部分得到缓解,但充电桩发展仍面临私桩安装率偏低、公桩使用体验不佳等问题。今年,我国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充电桩建设正迎来新的机遇。

充电桩,有利扩内需

国家电网的充电桩建设实践表明,投资建设1元充电桩,可带动7倍多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溢出效应明显

“早就想买新能源汽车,可总是担心充电难。看到写字楼地库新增了10多个公共充电桩,我终于下定决心了!”受益于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上海市民李峰前不久得偿所愿,买下一台新款纯电动汽车。

统计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建成各类充电桩132.2万个,其中公共桩55.8万个、私人桩76.4万个。同时,还建成“十纵十横两环”4.9万千米高速公路快充网络。

调查中,受访专家表示,加快充电桩建设不仅可以惠民生、促消费,还可以稳投资、促转型:加快充电桩建设有助于改善充电体验、增强消费者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加快充电桩建设有助于直接拉动投资,并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投资需求;加快充电桩建设有利于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交通和能源转型;加快充电桩建设,助力新能源汽车推广,还能推动我国清洁能源革命和绿色交通发展。此外,通过与5G、云计算、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有机融合,充电桩建设将打通汽车、能源、互联网等产业,构建起全新数字化社会的骨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安私桩,障碍待破解

目前约有31.2%的新能源汽车未能随车配建充电桩。通过以公桩替代私桩、挖掘车位潜力等,可解决部分用户充电需求

调查中记者发现,尽管国家明确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是近年来车主个人安装充电桩依然面临一些障碍——一方面,部分老旧小区无固定停车位,电桩建设难;另一方面,不少小区电力负荷不够、存在用电安全隐患。

为破解难题,不少城市已经在探索一些有效路径。

以公桩替代私桩。通过与物业合作经营、服务费分成,一些老旧小区“见缝插针”,尝试以公桩替代私桩,解决住户充电需求。

充分挖掘车位潜力。广西柳州市机关三大院,是有2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停车位向来紧张。高效利用边边角角,小区成功规划出35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类似宝骏E100这样的小型电动车可轻松停放。同样的“腾挪法”还被运用在柳州市东城印象小区:两个立柱之间的空隙、不方便车辆进出的闲置空间全部进行了优化,在513个停车位基础上,增加了10%的充电车位。

提升私桩安全性。2018年7月,由北汽新能源牵头的“卫蓝社区产业联盟”成立,囊括了整车厂、物业服务企业、充电服务商、电力公司等多家产业链上企业。为消除私桩安全隐患、明确责权利,争取物业配合,该联盟正推动编制严格的充电桩安装标准规范,后续将为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出台提供支撑。

用公桩,体验待改善

布局有盲点、车位被占据、技术不互认,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利用率仅4%左右,未来应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公共充电桩规模较以前明显增加,但用户充电依然存在一些烦恼:布局有盲点,网络尚未全覆盖;车位被占据,技术故障偶发生;技术不互认,运维安全存隐患。为更好提升用户体验、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区正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运用大数据,合理按需布局。85%为私人乘用车,62%的车辆月充电量为100千瓦时以内,35%的车辆次均充电量为20~30千瓦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片区,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分析潜在用户充电需求,为解决“在哪建”“建什么”“建多少”难题提供数据支撑。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破解车位被占难题。“本站开启超时占用费功能,插枪未充电或者充满电不挪车满30分钟,将收取0.3元/分钟的超时占用费,请及时挪车。”在北京、成都等地的一些充电站,车主进行消费时会收到类似提醒信息。一些运营企业还探索运用智能地锁、一键提醒挪车、专人管理等手段,让充电桩使用更高效。

发力“联行模式”,让充电桩运营互联互通。据了解,目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运营商已开始后台数据对接和联通,推出“联行模式”,在北京、青岛、常州等多个城市开始试点。

探新路,模式更多元

采用换电模式,可破解充电时间长的难题;推动充电桩共享,可使企业、用户实现互利共赢

换电模式,当前主要应用于出租车、物流车、分时租赁等营运车辆领域,也正逐步向个人使用领域延伸,像蔚来汽车已在一些城市中心区域推出换电站。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认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快充、智能充电、高效率换电等技术开发应用,可有效破解充电时间长的难题。不过,由于起步不久,换电模式的成本投入、技术安全性、电池耐久性等问题尚待观察和解决。

换电之外,不少运营商近年来还依靠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推出多元化的充电设施运营模式,为充电桩建设打开了新的思路与空间,比如建设共享充电桩,发展车网互动(V2G)技术,挖掘充电桩增值服务潜力等。

建设充电桩,要靠行业自身努力,也要靠良好的发展环境。许艳华建议,加大对充电设施的支持力度,优化国家奖补政策,充分发挥奖补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地方配套资金;同时把充换电场站纳入城市规划,尤其要系统解决老旧小区的项目建设用地、电力接入等共性问题。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日前表示,下一步,将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相关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相邻车位共享合作模式,加强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据悉,财政部也将研究优化充电设施建设的奖补政策,进一步调动各方建桩积极性。

分享到:

关键字: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