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电力市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 返回

国网浙江省电力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充分唤醒可调节负荷资源

作者:陈丽莎 求力 马丹婷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0-08-20 浏览:

在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拉动下,7月23日13时36分,浙江电网两天内第三次刷新用电负荷历史极值,达8806万千瓦,比去年最高值增加289万千瓦。

为缓解迎峰度夏期间浙江电力供需平衡趋紧的形势,充分保障用电低谷时段清洁能源消纳,今年,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安排400万千瓦削峰需求响应负荷和150万千瓦填谷需求响应负荷,并进一步加快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的电力系统建设,确保今夏浙江用电无忧。

充分唤醒客户侧可调节负荷资源

7月17日下午,国网浙江电力举行今夏第二次削峰需求响应实战演练。16时,来自水泥、钢铁、铸造等行业的13家客户参与了分钟级需求响应实际负荷调控场景。16时15分,需求响应达到最大响应负荷1.58万千瓦。在16时~16时45分的响应时段中,有效响应电量达6385千瓦时。响应客户共获得约2.6万元的补贴。在日前需求响应邀约竞价场景下,该公司共邀约高压客户1128户,削峰能力238.11万千瓦;邀约低压客户11户,削峰能力50千瓦。客户邀约答复率39.2%。

需求侧响应就好比把零散的容量聚集成一座座小型虚拟电厂,在用电高峰和低谷时段相应减少或增加用电量,实现削峰填谷,已经在近年来迎峰度夏期间为平衡电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年,国网浙江电力应用“互联网+”、储能等手段,组织实施“百万用户、百万千瓦”专项行动,广泛发动各类客户参与,挖掘客户侧可调节负荷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源网荷储友好互动。

“今年我们进一步汇集储能设施、充电桩、商业楼宇、居民家庭等多种负荷类型,积极试点负荷集成商代理方式,实现小散客户高效聚合资源。”国网浙江电力营销部市场处专责李磊说。

正如李磊所说,今年,浙江电力需求响应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参与主体突破单一的工业客户范围,由315千伏安及以上大工业客户扩大至所有高压客户和首批体验低压客户,户数由5万户增加至400万户。数以百万计的客户聚合成可调节负荷,参与削峰填谷,客户侧可调节负荷资源被充分唤醒。

此外,今年国网浙江电力还在水泥、铸造、黑色金属、制药等行业开展实时负荷可调节能力建设。浙江铁塔公司、三大运营商、大型数据中心等新型客户也成为需求响应的“合作人”。

电力需求响应的“资源池”越来越大。眼下,国网浙江电力已完成签约削峰负荷849万千瓦,完成计划的212%。全省工业客户和商业楼宇等可调节负荷能力建设也在持续开展中,工业客户分钟级可调节负荷已接入联调2.58万千瓦、商业楼宇接入联调2.46万千瓦。

“高弹性”电网助推柔性互动

7月23日13时10分,杭州电网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达1537.97万千瓦,连续两天创年内新高,直逼历史极值。

当天12时05分,在杭州电网负荷突破1500万千瓦年内峰值的瞬间,杭州供电公司在余杭区启动了首次需求侧响应。根据此前签订的响应协议,电力需求侧实时管理系统通过5G网络,自动向30余家企业发布“请削减350千瓦负荷”的指令,并在1分钟内自动完成企业空调负荷下调操作。在杭州全市,已有超过100万千瓦负荷接入客户需求侧响应库——足以支撑120万台挂壁式空调同时运行,帮助电网度过今年第一轮“负荷尖峰”,实现“让电于民”。

按照协议,参与此次客户需求侧响应的富邦佳丽酒店“贡献”了350千瓦容量,因而获得了一笔1400元的响应补贴。“需求侧响应就像电量众筹,不只省钱,还让我们赚了钱。”富邦佳丽酒店负责人俞万富高兴地说。

企业支持、个体参与,更广泛力量汇聚让电网有了更强的韧性。在国网浙江电力积极构建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背景下,电网朝着“源网荷储柔性互动”方向发展升级。

在淳安县,移动储能智慧电源车在低负荷时段充电,在高负荷时段移动至用电紧张区域,反向向电网供电;在杭州滨江区,彩虹充电站利用电动汽车入网(V2G)充电技术使电动汽车成为“充电宝”,实现低谷充电、高峰送电。

7月21日,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成功完成高弹性充电服务网络规模化联动试验。这是浙江首次实现充电设施规模化参与电网实时互动。本次试验选取杭州、绍兴和丽水等地充电场站,由浙江高弹性充电负荷聚合系统统一调控,实时联动调用可调充电功率,对当天19时至次日3时的充电负荷开展削峰填谷调控,调控总负荷超过1.1万千瓦。

依托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理念,电网与客户的界限被慢慢打破。国网浙江电力充分利用负荷侧可调节资源,挖掘储能设施、充电桩、商业楼宇、居民家庭、大型数据中心等新型客户资源,以更柔性更智慧的方式让电网更具“弹性”,推动源网荷储友好互动,满足迎峰度夏期间电网削峰填谷需求。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需求响应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