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势银能链、中国能源报
Wood Mackenzie研究报告显示:前10个国家/地区占全球氢气需求的70%,其中中国和美国分别占需求的21%和19%。
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的最新研究显示,到2040年,绿氢的成本预计将下降多达64%。随着绿色氢项目从3.5GW增长到15GW以上,容量将足以适应新兴市场的规模。
Wood Mackenzie研究报告主要发现有:
到2040年,绿色氢气成本将下降多达64%;
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对氢气的需求仅增长了28%,在2020年达到1.117亿吨尽;
前10个国家/地区占全球氢气需求的70%,其中中国和美国分别占需求的21%和19%。此外,精炼行业和氨气合成用氢占氢气需求的三分之二。
尽管有85个国家需要氢,构成了2020年全球氢气需求的主体。但是,有61个国家/地区的氢气需求不足1%。
全球氢气生产几乎仅由碳氢化合物生产。灰色、棕色和黑色氢气占全球总产量的99.6%。因此,尽管对绿色氢有大量宣传,但几乎没有在整个价值链中还没有体现绿氢的使用痕迹。
工业副产氢或成我国中短期制氢路线突破口
目前,我国工业副产氢来自炼化石化副产氢、氯碱副产氢、焦化副产氢、煤化工副产氢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工业副产氢总产量全球第一,现有工业制氢产能约2500万吨/年。
在此背景下,氢源更易获取、更加便宜的工业副产氢是中短期内最现实、最具经济性的制氢方式之一。
有业内专家表示,从长远看,单一氢源无法满足氢能行业发展,未来氢源应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沿海地区临近港口,可以用氯碱、炼化、石化等副产氢;
华北、华中地区工业发达,可用焦化和其他工业尾气副产氢;
西南地区可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电解水制氢储能;
“三北”地区可利用风光弃电等绿色能源电解水制氢。
此外,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副产氢也应分阶段发展,结合地域资源特点,与多种氢源齐头并进——
发展初期以示范项目为主,氢气用量非常小,对工业生产影响小,主要着眼氢源经济便利性;
发展中期以大工业项目为主,氢气用量适中,对原工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
未来,当氢气需求和使用量巨大时,则应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统筹规划氢源分布,与其他氢源一起实现多元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