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加速推进,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源动力。
9月1日至2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年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提出要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勇闯技术“无人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毛伟明表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到2025年达到160亿元,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把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家电网持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的应用攻关力度,培育新动能,满足新需求,破解新问题。
2020年,疫情、洪涝、台风等重大事件考验着电网,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愈发突显。6月以来,暴雨洪水在我国南方地区肆虐,威胁着电网安全。其间,智能运检充分发力,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空中穿梭,巡视着电网设备。
7月22日,受连日来的暴雨影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石天河白山镇段破堤。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员工通过无人机巡查该区段时,发现500千伏肥繁线有两座杆塔基础被水淹没,深度有三四米,导线对水面最近距离8.1米,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该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无人机、皮划艇紧密跟踪水位变化,做好塔基临时加固处置,视水情发展采取进一步措施。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运检部主管胡跃云说:“我们应用无人机、可视化装置对被淹杆塔保持密切关注,一旦具备条件,立即进场抢修,保障电网运行安全。”
近年来,国家电网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电网智能运检、运行控制、企业管理和用电服务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自主创新,提升电力业务智能化水平,拥有着在全球企业中名列前茅的人工智能方向专利数量。
去年,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研发出可识别线路设备缺陷、违章作业等的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将无人机、机器人巡检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分析模型自动筛选疑似缺陷隐患,有效提高了巡检工作质效。
7月28日,福建南平供电公司无人机作业班技术员范显应用人工智能分析平台,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无人机拍摄的2500余张照片的识别工作。而在过去,人工分析识别2500多张照片,一个人最快也得花上2天时间。
随着数字技术与电网技术的加速融合,如今,人工智能已在电网运维、电网调度、智能客服等领域广泛应用。
入夏以来,电力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带电作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研发的第四代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6月末成功上岗,代替部分人工带电作业,在天津市区、郊外、山区等多种环境下成功完成操作140余次,在北京、山东、重庆、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全国多个省级电网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有效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还可以提升作业质量,防范作业中的人身安全风险。
在浙江舟山,9月1日,虚拟调度员“帕奇”成功向浙江舟山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王松芳发布调度令,替代人工进行部分配网调度工作,实现单电源分支线计划检修的全过程调度,改变一人一机一检修的工作模式。AI调度融合了智能巡检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建设理念,切实提高了配网调控水平。
台风“黑格比”登陆期间,来自受灾地区的电力报修电话蜂拥而至,95598客服中心面临巨大的话务压力。此时,国网客服中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智能语音查询机器人大展身手,成功分流了峰涌电话约35%,提高了解决问题效率。
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电网变得更智慧、更安全、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