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电源侧储能 返回

新能源与“云”牵手,会擦出什么火花?

作者:许天骄 来源:亮报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占全球的34%。国家电网经营区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3.5亿千瓦,占电源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22.3%。

为服务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国家电网以科技创新和价值创造为主线,创新建设新能源云平台。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数字服务事业部总经理马晓光说:“新能源云平台实现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5G、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包含电网服务、辅助决策等15个子平台,对内实现新能源管理和服务全流程贯通,对外实现新能源‘一站式’办理服务。”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新能源云平台聚集海量数据和科学算法,为促进新能源消纳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能集团吉林发电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新能源云的发电企业之一,旗下拥有6个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120.79万千瓦。入驻新能源云平台,企业尝到了数字化甜头。华能集团吉林发电有限公司规划部副主任曹世伟介绍,企业入驻新能源云,并网申请、审批流程都在线上,并网速度很快。“并网越快,我们拿到收益就越早。新能源云平台融合各种先进技术,帮助我们最大化消纳新能源,这是我们企业最看重的。”曹世伟坦言。

打开新能源云平台,从新能源申请建站到并网消纳的流程一目了然。新能源云平台构建了“全环节、全贯通、全覆盖、全生态、全场景”的新能源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技术咨询、电源接入、设计施工、运营运维、能源交易、大数据地图等线上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将业务环节从34个降低至19个,效率提升近3倍。

依托新能源云平台,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不断拓展新场景、新应用。马晓光说:“基于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等区块链技术,我们开展了可信存证、数据溯源、身份认证等研究与应用,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新能源业务关键流程数据的可信追溯及多方主体间的互信互动。”

在青海,风电、光电资源丰富。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长、不稳定性大,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发展储能非常重要。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依托新能源云平台的区块链技术打造共享储能模式,开辟了我国首个区块链共享储能市场。青海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相关负责人解安瑞每天看着储能电站满负荷运行,心里特别高兴,这在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前难以想象。“区块链上链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让共享储能成为可能。新能源场站、储能电站业主可像买卖股票一样,轻松便捷地进行竞价交易。”解安瑞说。

借助区块链上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和多方参与的属性,各参与主体间信息共享变得充分、透明,储能电站电量数据溯源可查,并可以对充放电量进行智能分析和智能结算,依托这一模式,青海省分散的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电站资源实现整合,储能能力被全面释放,每一度绿电都有了共享名片。

此外,区块链技术也有利于服务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可实现线上交易自动撮合、结算,解决企业间恶意竞争、交易流程繁琐问题;利用跨链可信数据交互技术,可以解决交易过程中的核心数据、关键信息泄露问题。

现在,5G技术在各行各业加快布局,新能源电站也在加快应用5G技术。马晓光对此前景颇为看好,“基于5G超时延、高可靠等特性,可实现新能源电站业务数据高效采集及传输。我们在自主研发5G边缘物联代理装置,可实现多种通信协议解析,接入华为逆变器、阳光逆变器等主流工业设备,开展电站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存储与传输,实现云边协同的电量监测、故障诊断,为新能源上下游企业打造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圈。”

目前,国网新能源云平台已接入新能源场站170万余座、装机容量达3.7亿千瓦,服务各类企业8000余家,实现新能源大数据和产业链资源融会贯通,带动新能源行业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电站运营、运维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