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北京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京杭大运河和周边的环城水系滋养了一方儿女。站在大运河森林公园观景台上,眼前的绿一眼望不到边。
每条河都是生态绿廊,每条路都是林荫路——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长安街东延长线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区域,占地155平方千米,其中40%的面积是绿地。
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行政办公四大重点领域,集中推动197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按节点加快推进。通州供电公司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电力工程建设和电网升级改造,让客户用电更可靠、城市环境更整洁。
点亮城市绿心
9月,盛夏的暑气渐渐散去,位于通州京杭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显露“真容”。工业遗址、星形景观大道、二十四节气林窗……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11.2平方千米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将往昔与今日融合在一起。
公园内,道路铺设、电缆敷设火热施工。9月13日10时,在星形景观大道南侧的电缆分界室旁,8名施工人员准备电缆接入施工。分界室身披灰色外壳,设计圆润饱满,与周围景观和谐相伴。
离分界室不远,带有挂钩的防坠三脚架摆放在电力管井出口处。4名施工人员穿戴全身式安全带,做好防坠安全措施,佩戴着气体检测仪和逃生呼吸器缓缓下沉至三四米深的电力管井内。
一名专责监护人守在井口,目不转睛地盯着检测仪传回的含氧量数据并详细记录,握紧对讲机与井下人员通话。井口处,另外3名施工人员向外拽着从井内送上来的电缆,制作完电缆终端头后将其接入开关柜。
这条电缆是110千伏皇木厂变电站出线,到达这座分界室后,通过电力隧道延伸,为公园内17台开闭器提供电源。
7月份,通州供电公司启动城市绿心配套电力工程建设,成立了以该公司4名骨干人员和所属产业公司6名工程管理人员组成的城市绿心配套电力工程项目部。
城市绿心配套电力工程新敷设67千米10千伏电缆,新装17台开闭器、58台箱变和2座分界室,主要为公园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游客服务中心、照明设备等供电。
“这次配套工程包含28个标段,有25支队伍参与,是城市副中心电力建设史上敷设电缆长度最长的一个单体工程。”项目部负责人李昕说,“工期紧、施工环境复杂,但我们必须在9月20日为公园所有用电设备通电。”
项目部和施工人员已连续1个月保持“白+黑”“5+2”的工作节奏。施工高峰期,现场最多有上千人作业。
面对工程有效施工时间短、安全风险点多、内外部协调难度大等诸多挑战,项目部提前介入,多措施管控确保现场施工安全。
施工人员身着绿色的马甲,头上戴着的蓝色安全帽侧面贴着一张标注有姓名、照片、工种、技能等级的小卡片。“施工人员只有通过我们的考试,才能拿到小卡片和绿色马甲,进场作业。”李昕说,“我们培训、考核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专业能力不达标的不能进场作业。”
该工程的4名安全巡检员检查所有标段施工情况,一一核对施工人员身份信息,确保专人做专事。项目部成员深入现场监督,与施工人员“同进同出”。
“风吹日晒雨淋,全赶上了!7月份天气特别热,有一天其他施工队伍有5个人中暑。我们马上缩短作业时间,轮换作业,备足防暑降温饮品和药品。所幸,进度没被高温影响太多。”项目经理武辰说,“干着的时候是真难,过去了就觉得没这么难了。”
9月17日,城市绿心配套电力工程启动送电,预计于9月21日前后全面竣工投产,为城市绿心如期开园预留足够的调试时间。
改造“里子”工程
新建电力工程加快推进,老城区线路改造也在抓紧施工。
在通州北城的运河商务区,千年运河悠悠流过,古朴肃穆的大光楼与燃灯佛舍利塔遥遥相望,一座座现代化高层建筑穿插在绿树碧水间。
一枝塔影认通州。大运河畔的燃灯佛舍利塔是通州的地标建筑,与塔下的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共同组成“三庙一塔”景区。古时随船来往各地的商人看到这座塔,就知道快到京城了。如今,它所在的运河商务区依然是副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的“航标”。在这里,以高端商务为主体的新型中央商务区建设如火如荼。同时,提升城市“里子”的各项改造工程也在稳步推进。
9月13日12时40分,在燃灯佛舍利塔南侧、新华街道北大街司空小区门前的“三庙一塔”架空线入地工程现场,施工负责人刘涛和六七名头戴蓝色安全帽的施工人员忙碌着。他们的身后堆放着一排电缆放线架。从7月初进场至今,施工人员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两个月,新建了3台开闭器、1台箱变和8个管井。两天前,工程进入最后攻坚期,开始敷设电缆。
在铺着绿色防尘布的工地上,每个人都穿着显眼的反光绿色马甲。施工人员李红军紧紧握住碗口粗的电缆,用力往下拽。潘立火和白文会分别站在他身后的电缆放线架两旁,配合着他的速度,转动着架上的滚轮,将电缆送进管井内。
已经是中午了,他们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大家都想把早上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当天7时,所有施工人员全部到位,但电缆敷设却没有想象中顺利。两个小时后,放线突然受阻。施工人员检查后发现,老管井已运行多年,井内沉积了一些淤泥。电缆在井内敷设延伸时,会带着淤泥一起往前延伸。最终,电缆头上越堆越多的淤泥成了“拦路虎”。大家只能把已送入管井的电缆拉出来,先清淤,再作业。刘涛第一时间组织施工人员制订清淤方案,准备工器具。“电缆敷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刘涛说。
经过气体检测确认安全后,施工人员进入管井,清理工作面。12时30分,清淤结束,电缆敷设工作重新开始。18时,当天所有施工任务全部结束,共敷设电缆432米。
“司空小区所在的北关大道以南区域敷设的电缆会在9月18日送电。剩余部分的电缆敷设涉及‘三庙一塔’景区,里面多个参建单位在同步施工。我们前期提前了解情况后,及时调整了施工计划。”通城供电服务中心主任刘洋介绍。所有施工任务预计10月中旬完成,按计划共敷设高压电缆2628米,新建开闭器4台、箱变6台、管井15座。
“三庙一塔”架空线入地工程投运后,“三庙一塔”景区及周边的许多楼宇小区门前将变得更加敞亮。今年,在通州老城区,有44条主、次干道上空的“蜘蛛网”将会消失。
李红军的手机里存着自己第一天走进施工现场的照片:“等干完活儿我再拍一张,对比一下,这是我们给做的‘美容手术’。”
不论是在老城区,还是新开放的公共空间,伴随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架空电线和电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深埋地下的电缆和整洁的城市景观。可靠的电能将为城市发展带去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