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数字化助力企业转型的“九步走”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9 浏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局2020年重点工作时,首提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放眼全球,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迎接2020年的新年致辞中,更是将数字化列为德国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数字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企业而言,数字化到底有什么用?企业不谈数字化,真的就OUT了吗?究竟怎么才能完成数字化转型?

要不要数字化?

当今,客户更多要求的是体验、速度、响应性和匹配度,同时企业也提出零库存、资金零占用、流程零签字等发展要求,无论外部客户的压力还是内部驱动力,都要求企业在端到端的运行体系上做到快速、高效、低成本,需要企业高度精准,还要具备能够适应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客户响应速度、进而扩大规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将为企业管理能力带来根本性变化。例如,华为和思科是两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一个体现了“从追赶到领先”,另一个体现了“从创新到运营”,二者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和运营能力。相反,如果管理和运营能力不能够支撑企业规模的扩大,那么规模越大可能风险会越大。

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所谓“快鱼”,就是快速适应客户、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打造敏捷、高绩效组织。以往企业速度之所以不快,是要把大量时间用在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沟通、协调和战略落地上,由于改变人的思维与行为是最为复杂的,因此,领导很累,员工很忙;但是,数字化将企业打造为以平台、系统、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上,把工作过程简单化、数字化、透明化、客观化和制度化,让员工在相对规范化的环境中自我管理、自我驱动,让不确定性变成可预期、可管理,管理体系成为整合组织资源的战略资产。确保无论何时何地,企业的管理体系都能保持高效一致,企业就会大而不乱。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战略投资,对企业中长期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种能力的构建,需要有信念、战略定力和投入,暂时可能看不到回报,但是,一旦能力构建起来,会助力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恰恰是企业练内功的最佳时机。

信息化是企业数字化的一个基石

对很多企业来说,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信息化是用各种软件支持现有的业务流程、将资源状况数字化、利用信息系统在业务流程之间建立连接、将企业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信息化强化并优化了业务流程运营过程,但并未改变企业的整体商业逻辑。数字化技术将客户信息、交易过程、生产设备、动态场景和物理世界(物联网)数字化并再连接,重构了买卖双方的关系和交易模式,实现了跨边界的价值共创,打造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平台,传统的商业逻辑被颠覆和改变,企业的竞争从实体空间转向网络空间。

和信息化相比,数字化有很大不同,一是互联网企业形成了平台,第二是移动互联网把消费者联结在一起了。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要进行数字化的打通,系统互通、数据互联,就像我们所讲的“任督二脉”一样,要全线打通。这实际上是一个深度管理变革,等于二次创业或者是浴火重生。企业除了生产过程、流程之外,其设备、产品、资源、决策体系等都要实现系统互通、数据互联。

转型九步走

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用系统数据解决决策执行等问题,成为企业的得力助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需要快慢结合、迂回前进的九大步骤,仿佛是一场“马拉松”。

第一,明确转型动力。了解企业管理痛点,比如企业各事业部的数据不通、响应速度极慢等问题,并下定决心解决企业管理痛点。

第二,确定转型体系。系统互联、数据互通是建设数字化企业的关键,其中,基础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最为重要。

第三,坚守转型原则。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一把手”工程,战略明晰、效果可预测,急用先行,把难做的事情做成。

第四,坚定转型方法论。改善管理基础,改变管理行为,再进行信息化对接;业务部门主导数据分析,技术人员进行辅助;保证数据统一入湖。

第五,积累转型资源。数字化转型需要资金等资源,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把相关系统管理起来,在获得经营能力以后,再进行深度投资。

第六,促进转型升级。信息化后,把工厂设备、员工以及各种流程间形成互联,通过移动端把合作伙伴和物流企业连接起来,然后上云,借助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做优化的决策和处理。

第七,吸引转型人才。通过激励机制,促进老员工意识到转型的重要价值,并吸引新型科技人才。

第八,加强转型激励。提供试错机会并快速迭代,努力实现一把手鼓励机制,在探索中前进。

第九,总结转型成效。数字化转型以后,会带来管理体系的变化,包括透明度、实时性、可视化、精准性、智能性以及响应性等。

(来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者:董小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分享到:

关键字:数字化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