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电网如何发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电网头条 发布时间:2020-09-30 浏览:0次

“5G、关键芯片领域迎来发展‘春天’!”

“‘卡脖子’技术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已明确!”

……

最近,“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在相关行业领域掀起了一系列讨论热潮。这样的高关注度,源于不久前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指导意见》围绕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增强资金保障能力、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等,提出20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注意到,在八大重点产业投资领域中,不乏“加快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建设”等与能源电力行业紧密相关的重要内容。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如何发力?又将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于危机中育新机 培育新增长点“箭在弦上”

此次《指导意见》的印发,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进入人们视野。

早在2010年,国务院便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随后几年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

2016年至201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0.5%,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5.2%,快于同期服务业3.9个百分点。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人们寄予厚望。于危机中育生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随着《指导意见》的印发,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被提上日程。

在江苏,6.88亿元的专项资金已于7月下达,用来支持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41个重点项目;在安徽,今年前7个月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同比增长8.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6.1个百分点;在深圳,今年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近4500亿元,增速较一季度回升8.7个百分点……

正当全国各地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时,具有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国有企业同样表现出对新增长点、增长极的强烈渴望。国家电网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将产业划分为主导、支撑、新兴和省管产业四类,并研究制定了“1+4”产业升级专项行动方案,旨在以一个个新增长点的突破,连缀产业链“一条线”,激活产业集群“一大片”,获得更加强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活力。

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年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聚焦能源转型新业务、能源数字新产品、能源平台新服务“三大方向”,规模发展综合能源服务、能源+电商、电动汽车服务、芯片等业务,突破提升能源+工业互联网、能源+金融、5G与地理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资源商业化运营等业务,培育孵化源网荷储协同服务、大数据运营等业务,推动新兴产业结构性升级,梯次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有了明确的方向、清晰的规划,国家电网公司顺应潮流、抢抓机遇,悄然按下了产业升级“快进键”。

突破关键“卡脖子”问题 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

补短板,是此次《指导意见》印发的出发点之一。我国制造业体量规模已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但在核心基础零部件、重大基础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业软件和基础技术等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卡脖子”瓶颈凸显。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攻方向,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市场需求去创新,大力提升活力和竞争力。

具体如何实现?《指导意见》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便是推进市场主体投资,依托国有企业主业优势,引领、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力度。

芯片产业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突破“卡脖子”问题的一大发力点。就在《指导意见》印发后不久,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所属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便于9月23日举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协议签约暨工业芯片研发基地落成揭牌仪式,释放22%股权比例,募资85.6亿元,以现金投资方式完成增资扩股。这一动作也与《指导意见》中提到的“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质增效”相匹配。

较芯片产业而言,《指导意见》提出的另一个重点产业投资领域——新能源产业,与国家电网公司关系更加密切。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快步前行。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但即便如此,诸如《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尚未突破,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仍在推进。

围绕能源电力科技前沿,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全面攻坚核心技术,啃下卡脖子的“硬骨头”,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越,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目前我们的科研工作基本属于集成创新,是在现有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从1到100’的研究。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兼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伟胜说。

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出发,《指导意见》还将“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视为加快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0年至2025年,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规模有望由0.5万亿元至0.6万亿元,增长到0.8万亿元至1.2万亿元。

国家电网公司从2017年正式进军综合能源服务市场以来,已累计实施项目超1.3万个,并在雄安新区、苏州同里等多个重点区域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2019年,公司综合能源服务实现了110亿元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5%。

9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创新终端能源智慧服务平台——“绿色国网”上线。作为公司综合能源服务的互联网主入口,“绿色国网”集成27家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并联合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可实现综合能源服务生态线上线下融通发展,构建共享共赢的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圈。

“下一步,我们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将集中在项目示范引领、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联合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发力。”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刘继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充电赋能

2010年,当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一份来自工信部的《2010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当年,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的190个车型,全年产量仅为7181辆。而在10年后的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17万辆。

这足以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与爆发力,也反映出国家在政策制定与产业布局方面,对于绿色朝阳行业巨大的支持力度。

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利好,主要体现在加快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建设,这其中包括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示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建设、智能汽车特定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等。

“作为新能源消纳和能源消费侧变革的最佳实践,伴随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将在出行服务、充换电服务、能源服务等方面不断实现模式创新,推动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在前不久举办的首届中国电动汽车生活节上,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新表示。

这也是国家电网公司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近年来,公司累计投运充电桩10万个、充换电站1.1万座,建成“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并建成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接入充电桩数量最多的智慧车联网平台。今年4月,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公司还在18个省份集中联动开工建设126个充电基础设施示范带动项目,预计可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领域投资的进一步扩大,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正在大力推广合作建桩与共享盈利商业模式,在今年引导30万个个人桩、10万个社区有序充电桩、2万个社会桩接入智慧车联网平台,加速打造“全国一张网”,实现“一个APP走遍全中国”。

重庆铜梁供电公司员工在铜梁新城充电站向车主介绍“e充电”APP。颜玲莉 摄

沿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还将建设高速公路三网(交通网、5G通信网、微电网)融合示范工程,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积累智能网联平台建设经验,探索智慧能源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各方都在发力。在具体操作层面,《指导意见》围绕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提出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培育和打造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00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1000个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

这样的格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是更大的机遇、更广阔的空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之上,国家电网公司必将大有可为。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