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主要活动 返回

“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源系统” 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0-09-30 浏览:

9月28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协办的“中国能源高端论坛—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源系统”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主持。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中国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郑玉平,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院长谢秋野,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鸣,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李俊峰,国网青海公司调控中心总工程师王茂春,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黄越辉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希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任东明,能源基金会项目主管袁静,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为等出席了会议。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还有研究会各分支机构代表,会员单位以及热心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各界专家学者。

史玉波常务副理事长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转型升级,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产业已经由最开始体量小、占比低、成本高的能源品种,快速增长为在电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电源品种。

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低碳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已是内呼外应,势不可挡。推动我国主体能源的循序更替和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支撑我国能源结构的革命性调整已大势所趋。在可再生能源逐步转向高比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匹配、协调,和平衡上的矛盾与挑战,如何提前识别这些问题,集思广益的探讨应对的思路和方法,在机制设计上进行深入研究,从制度完善上及时做出安排,是本次论坛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谢秋野:新时代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十四五”电力发展要坚持“统筹协调、安全保障、清洁低碳、创新高效”四项原则。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技术成熟应用之前,为应对新能源电力可信容量不足的问题,煤电作为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十四五”仍是我国各地电力供应主体电源,将继续发挥基础托底保障作用。为提高整体效率,需要考虑新能源消纳、尖峰负荷抑制、需求侧响应等综合措施,优化煤电新增布局,严控装机规模。“十四五”煤电在优化布局、有序发展增量的同时,应着力提升存量机组的优化升级,推动煤电向高效、清洁、灵活、低碳、智能转型发展。在机制和技术层面,要持续推进煤电灵活发展使其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支撑。

曾鸣:能源区块链与综合能源系统背景下的新能源发展路径    

建设能源区块链和综合能源系统能够显著促进我国新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及体制创新四个方面的发展,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能源革命进程:在新能源生产运行模式方面,建设能源区块链为新能源顺利消纳提供更安全、智能的交易服务,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更加注重为用户提供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综合能源服务,从而促进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在新能源消费服务模式方面,能源区块链的智能化及综合能源系统的多元化能源生产、消费模式赋予了用户更广泛的消费选择权,能源区块链能在支撑用户对自身能效水平的即时、全面感知,辅助用户进行分散决策,提升系统整体效率;在新能源技术体系创新方面,能源区块链与综合能源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特性也将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框架和信息通讯领域的技术体系紧密融合,并在新能源运行控制、终端用户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在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可以区块链等交易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能源灵活自主微平衡交易,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为能源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和新能源的顺利消纳创造良好平台。

李俊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逻辑    

发展转型的目标就是告别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几经波折,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始走向快速发展之路,这不仅仅是政治家们的推动,主要还是其发展的基本逻辑。可再生能源发展逻辑:第一,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由资源推动的发展模式随着不断的发展,资源不断稀缺,乃至枯竭,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发展不可持续。技术推动型发展模式所依赖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技术的进步是可以叠加和积累的,技术永远不会退步,从而使得发展与能源和资源脱钩成为现实。第二,实现能源替代的成本降低。煤炭替代生物质能从零成本能源到低成本能源;油气替代煤炭从低成本能源走向高成本能源;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再将能源成本走向反向轮回,从高成本到低成本,再走向零成本。第三,能源独立。能源独立的本质是我的能源我做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源革命,目标也是摆脱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第四,贵在坚持。任何改变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中国能源革命的成功也取决于持之以恒的努力,每年增加1亿吨标煤的非化石能源,30年后,中国可以做到80%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为实现“碳中和”打好基础。总之,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做,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必有回报。

王茂春:青海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研究与实践    

青海拥有良好的水、风光资源,煤炭资源缺乏,火电装机仅占12.3%。优越的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和高占比装机为实施水风光多能互补调度运行奠定了基础。水风光多能互补系统的应用成效表现为:2019年,青海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88.2%,远高于27.9%的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结构。随着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青海“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望在2025年率先实现两个50%,领先全国计划2050年的实现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推动电网技术再升级、管理再提升,深化多能互补调度与控制系统应用,青海电网在实现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消纳水平,弃电得到有效控制,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

黄越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应对    

可再生能源有以下需要关注的特性:1.利用小时数低,需要数倍于负荷的新能源装机;2.随机性强,日前功率预测绝对误差大,增加发电计划制定难度;3.日内功率波动大,常规电源调节能力难以应对新能源功率波动;4.高出力持续时间长,部分时段出力极低;支撑性弱、抗扰能力低,单体容量小,数量多。基于这些特性,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面临高效消纳和安全运行两大挑战。应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带来的挑战,就可再生能源本身来说,需要从特性认知、准确预测、灵活控制和有效消纳等方面深入研究。从电力系统全局运行来说,应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带来的挑战,还应当从灵活性电源、电网输送能力、储能、负荷响应等方面综合施策。

特邀专家讨论环节,张希良教授认为,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一要加快电气化的进程,为将来电力的需求增长提供空间。二要搞好电力市场化的改革。

任东明表示,可再生能源如果在未来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主导未来能源系统的话,其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多少应由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来决定的。未来新的能源系统除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还要具备多元、智能、融合的特点。关于能源系统的变革,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内所有的要素都要变,而且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可再生能源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由较低比例向较高比例的发展演进只是一个表现。

袁静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的路径、整个电力系统的效能、涉及到社会的成本问题三方面谈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希望通过对电气化的目标和路径的设计,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低碳转型的目标结合起来。

赵为围绕“分布式电储发电集群灵活并网关键技术”展开讨论,介绍了光伏发展趋势以及高渗透率光伏发电系统面临的挑战,提出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绿色电网技术进步需要从技术层面和设备角度不断地进化,真正的去适应电网的要求。

在专家点评环节,对于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的比例,陈进行副理事长认为有三个指标需要关注,分别是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以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之后如何适应,同样也需要关注三点:第一,能源系统的优化发展。我国提倡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如何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市场化的发展,是当前要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传统能源不容忽视。在整个能源体系中,传统能源如火电尚起着保供托底的作用,对于火电的发展,一方面要发展高容量、高产出、低损耗、零排放、智能化的技术,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存量进行改造。第三,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优化发展。

吴吟副理事长提到,我国政府已经承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接下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应该会进入到跃升阶段。从总体来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有方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也都具备,挑战是有的,但我们还是要对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充满信心的。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也可以塑造未来的能源。与会专家们提到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的协调运行,与智慧电网的结合,能源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融合,都是要做到技术保障,突出技术创新。能源是整个系统的大变革。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还需要关注能源市场化、商品化的问题,科学的政策支撑问题,地方政府积极性调动的问题,以及深度推进碳减排市场的问题等等。

分享到:

关键字:可再生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