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记者 | 刘斌
编辑 | 姜黎
经过了三次调电及试结算以后,山东正在为更长周期的现货结算试运行做准备。10月9日,山东省能源监管办、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11月份电力现货市场整月结算试运行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10月31日起,山东将启动电力现货市场日前交易,11月1日开始,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将按照规则开市。
化解不平衡资金
计划与市场双轨制条件下,市场发用电规模不匹配是现货试点省份遇到的普遍问题。山东省内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已经达到2960万千瓦,再加上高比例的外来电,构成了体量较大的“计划电”;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发用电规模不匹配的问题凸显。今年5月16日至19日,山东开展了第三次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在为期四天的试运行中共产生9508.19万元的不平衡资金。
根据11月整月结算试运行方案,山东对市场发电和用电做了相应调整,尽可能匹配两者规模,并明确外来电和省内优先发电量参与不平衡费用的分摊,以减轻不平衡资金压力。
按照“以发定用”原则,用电侧现货市场规模为80亿千瓦时。今年1-8月份累计用电量超过4000万千瓦时的市场用户参与整月现货结算试运行。
相比山东2020年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中对市场主体的要求,“2020年放开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单个用电户号(同一用电地址)年用电量400万千瓦时及以上电力用户进入市场”,此次的工作方案提高了用户准入门槛。
有了解山东市场情况的人士表示,山东让用电量大的用户参与结算试运行,小用户不参与,市场用电规模压缩以后,不平衡资金的规模相对就变小了,这是解决不平衡资金的临时性措施。但他也指出,以用电量作为用户是否能参与现货市场的唯一条件有失公平,长远来看依然存在问题。
根据方案,在11月整月结算试运行期间,发用电量分时段不匹配产生的不平衡费用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摊:当市场化机组现货市场出清电量小于该时段市场化用户市场用电量时,市场化机组少发电量由外来电(优先计划部分)、省内优先发电量(新能源、核电、火电优先)等比例按时段以现货市场价格计算进行承担。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非市场化电源参与分摊不平衡资金,可以视作参与市场的一种方式。
在结算试运行产生的不平衡资金中,因为容量补偿产生的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重超过60%。有业内人士透露,扣除因容量补偿产生的这部分资金数额,山东试运行期间产生的不平衡资金并没有大幅高出其他试点省份。
按照山东能源监管办、山东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我省第三次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结算工作的通知》,鉴于本次结算带有试验性质,对于市场用户用电量超出省内市场机组上网电量产生的不平衡资金(6158.53万元),暂不向省内市场机组支付容量补偿费用。
山东火电装机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内煤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70.5%。而现货市场是基于边际成本报价,机组难以回收固定成本,山东建立了燃煤机组容量电价补偿机制。今年4月,山东省发改委印发《关于电力现货市场容量补偿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对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的发电机组进行容量补偿,补偿费用从用户侧收取,标准为0.0991元/千瓦时(含税)。
但是由于市场用电规模远超市场发电规模,且外来电、可再生能源和优先发电机组不参与市场,没有纳入容量补偿范围,市场机组因此得到了过度补偿,这是不平衡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
谷电用户“无缘”入市?
在顺价模式下,谷电比例较高的用户难以入市也是部分试点遇到的一大难题。按照山东结算试运行方案,今年1-8月份累计用电量超过4000万千瓦时的市场用户参与整月现货结算试运行,其中,按照现行峰谷电价政策,低谷用电量超过35%的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参与。
据上述人士介绍,山东省内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大,在中午时段,风光出力高,现货价格走低,而在夜间低谷时段,火电机组出力高,现货价格反而比现行谷电价格高,所以谷电比例较高的用户在现货市场中可能会遭受较大的利益损失。
但如果谷电比例较高的用户选择不参与现货市场,由电网企业保底,供电价格与购电价格形成倒挂,将会造成电网企业亏损。山东要求低谷用电量超过35%的用户才可以选择是否参与现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谷电用户大规模退市的风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运行方案中也提出“未签订零售合同的用户与售电公司代理关系保持不变,不参与11月份现货市场整月结算试运行。”按照该条规定,如果低谷用电量低于35%的用户选择不与售电公司重新签订零售合同,也有可能不参与整月结算试运行。
电力零售市场是现货价格有效传导至用户的重要一环。山东于今年7月发布了《山东省电力零售市场交易规则(试行)》,有业内人士指出,山东省内发电侧市场集中度较高,发电企业大原则是求稳,所以山东并没有要求用户侧全电量进入市场,相比其他试点,山东省内用户侧对市场的熟悉程度相对不足。
山东省内售电公司接下来需要和参与现货结算试运行的零售用户保持代理关系不变,重新签订零售合同。而合同如何签、价格风险怎么分担,对于售电公司和用户都将是不小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