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返回

华北电力大学打造储能学科高地

作者:白宇 孙帅 来源:国家能源报道 发布时间:2020-10-19 浏览:

近日,由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全国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建设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华电,共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以期推动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储能领域,华北电力大学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着力打造储能学科高地,从储能材料、应用场景到储能技术等方面,建设完善了储能技术链和生态链。主办此次论坛,也成为该校联合各界推动储能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又一积极举措。

已在储能领域有拥有良好学科基础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前,发展储能技术专业学科也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要求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华北电力大学,在储能领域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常虬洋是该校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能动1907班的学生,从今年8月大二开学起,他选择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方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成为了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方向)培养的第一批本科生。

2019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启动储能专业建设和本科生培养规划工作,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牵头筹建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同时制定了先确立储能方向、再申报储能专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初步建立了高水平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确立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华北电力大学目前各学科在储能技术方向每年可培养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涉及学科包括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一级学科以及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能源互联网、能源材料与装备等自设交叉学科。与此同时,华北电力大学还成立了储能专业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在储能技术顶层设计上引领发展,统筹规划储能技术人员培养。

积极推进储能技术链和生态链建设

发展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据介绍,华北电力大学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发展,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从储能材料、应用场景到储能技术等方面建设了储能技术链和生态链,着力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等环节。

面向电网侧和发电侧技术需求,该校依托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等3个学院,凝练了锂电池材料与技术、储热材料与系统等共7个储能技术方向,形成了涵盖电化储能、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等多个方向的研究队伍。

通过加强与能源电力企业合作等方式,华北电力大学推动建设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中,加快储能技术推广应用,并已获得累累硕果。成立先进材料研究院,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储能材料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国家电网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聚焦泛在电力物联网、新能源电力系统和综合能源系统,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战略规划等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完善的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的优势,在储能技术研究领域有所作为,2019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正式组建储能技术研究院。

新工科理念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典型的学科交叉支撑的新工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要真正做到高起点建设,必须按照新工科内涵,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未来人才,在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实现多学科知识课程的真正融合,而非简单拼盘。

在此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也将逐步完善储能方向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建设好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更好体现“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特色优势;同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大类招生、交叉培养、通专融合”的储能专业和本科生培养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全校各专业合力培养储能人才的机制。

另外,储能是技术快速更新的产业,破解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这一难题,是储能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产学研合作中破解储能领域共性和瓶颈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速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更加精准培养储能领域急需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在“全国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建设论坛”致辞中,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说。

杨勇平同时表示,华北电力大学具备完善的“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和科研平台,具有能源电力领域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最大的人才培养规模,在储能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有责任和义务在服务国家战略、投身行业发展、响应地方需求中不断提升贡献度、增强影响力,为高等教育发展、储能技术进步和世界能源技术革命作出贡献。

分享到:

关键字:华北电力大学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