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记者 姜黎
编辑 冯洁
2020年,全国8个电力现货试点全部完成了结算试运行。尽管一波三折,所幸没有戛然而止。
eo获悉,在近日召开的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暨中长期交易视频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明年各省区市要有序启动电力现货交易。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国家能源局法改司向相关主体发送了电力市场建设工作指引,并在浙江杭州召开扩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调研座谈会。
业界曾将2019年视为电力现货的突破年,8个试点全部进入结算试运行;2021年或许要比2019年更为关键,它将真刀真枪地考核试运行是否发现了所有关键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可持续,风险控制准备是否到位。
据了解,此次调研座谈会提出,试点和非试点地区要全部动员推动现货市场建设。所有地区11月底前完成明年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年底前上报现货市场改革方案;明年一季度前大部分地区正式启动现货市场改革试点工作;8个试点地区明年至少开展3个月以上连续结算试运行,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连续不间断结算运行。
2019年,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要求,除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外,各省(区、市)应因地制宜研究编制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也可考虑若干个地区联合建立现货市场的方案。2019年12月底前,各地应完成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并将有关工作进展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一年过去,现货市场的“火把”再次被点燃。
不过,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风险控制和节奏把握的也被提到很高的优先级。在前述视频会上,相关负责人指出,推出的现货交易品种,可以从实际出发,具备条件的、安全稳妥的品种先推出,有创新性的品种慎重推出。调研座谈会也提到,关键问题在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之前不能急躁冒进,保证电网安全稳定是前提。
稳步完成“硬任务”,或许是下一步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主题。
山东近期结算试运行暴露的不平衡资金问题引发热议,市场一度“停摆”。不少媒体报道将其与当年的东北区域市场作比,许多人投来怀疑的目光。10月9日,山东迅速调整整月结算试运行工作方案,在重新测算进入市场的发用电量,要求包括外来电在内的非市场化电源参与分摊不平衡资金等“救场”措施之下,重启市场。
“外来电入市”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却非单一送受电省份之力可以定夺,一个试点提出的方式和推进节奏是否适用于其他试点省份,现在设计市场如何考虑未来省间供需关系与通道变化,利益被平衡掉的市场主体是否有权利争取补偿沉没成本——诸如这些问题,仅凭一个试点的尝试恐怕难以给出完整的答案。
决策者或许已经意识到,省外来电、可再生能源、容量成本回收、辅助服务等如何融入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顶层设计,让试点省份自行探路、赛跑,或许并非最高效的方式。
据悉,市场的核心设计者对于外来电入市总结了5种模式:放开一定比例外来电“点对点”交易,使其参与省内各类中长期交易,进入市场的外来电和省内市场化机组同等参与受端省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逐步扩大现货市场范围,建立区域市场,送端省和受端省采用联合出清的模式共同参与现货市场,形成送端省和受端省现货市场交易计划和市场价格;不改变既有送电方式,但确保省区送电与省内主体一视同仁参与各项费用分摊;探索建立与省内报价共享的省间现货市场,利用省间现货进行跨省跨区中长期交易的偏差调整,并做好与省内市场协调工作;购电省电力公司和售电公司代理本省市场化用户参与跨区跨省的交易,将代理购电的电量和曲线按照用户的用电规模或者套餐约定的情况进行分解。
此外,根据相关指引要求,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跨区跨省送电计划按照每年不少于20%的比例放开,3-5年内逐步过渡到市场机制。
多种模式,孰优孰劣?是否还有“第六解”?试点又会如何抉择?或许将成为2021年的其中一张重磅考卷。
除外来电外,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早前印发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及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贴标准与上网结算电价已经脱钩,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从“保量保补保价”向“保量保补不保价”转变。
而消纳责任权重与电力交易的衔接已不再是停留在纸面的需求。可再生能源消纳量交易、绿证交易相关配套体系,及其与中长期电力交易的信息互通等,也将成为2021年的重点考题之一。
与本轮改革初始时相比,用户侧主体的声音渐弱,兴趣也有些低落了下来。
相关指引提出,要分开设计电力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要重视电力市场的开放性。同时,要促进零售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适用于用户侧参与现货市场的技术支持系统,开放用户侧历史分时用电数据查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设计合理的信用管理制度等。
换句话说,零售市场也需要具备“统筹”功能的角色。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市场专委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联合学术年会上,全国最早实现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化改革的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已经打造出电力零售交易平台,引入电商模式,为发、售、用三方提供标准化的负荷曲线、偏差处理以及能源组合套餐。
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在用户数量增加,市场化电量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售电平台将大幅提升零售市场的效率。
这在“售电圈”并非新的想法,数年前广东的许多售电公司就曾尝试过这种商业模式。但据eo了解,苦于当时用户规模较小,平台数据不全,产品标准化难度大,许多吃螃蟹的公司判断,电力或许无法“淘宝化”,如今纷纷转为居间商或系统开发商。而现在,这种模式被证明了并非不适合电力,只是不适合单个售电公司开发应用,没有哪个售电公司心甘情愿被同行平台化。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省级电力交易中心是建立零售交易平台的最佳“人选”,要信息有信息,要专业能力有专业能力,要服务水平有服务水平,还与售电侧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但作为批发市场的平台搭建者,将业务延伸至零售环节,如何保持其非盈利性质?即便提供免费服务,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建设的初衷之一是希望电力“出圈”,零售市场的发展模式是否只有这一个选项?批发与零售将如何相互延伸、相互影响,或许2021年的某一天,也会有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