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主机厂从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亟待破解盈利难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0-11-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滴滴出行、如祺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耀出行等众多网约车企业在广州扎推,以此为据点争夺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红利。粤港澳大湾区被视为“超级大都市”,众多出行公司寄望借助这个庞大的都市圈尝试各种突围方式,从而破解共享出行“盈利”这一难题。

戴姆勒-奔驰与吉利联手打造的耀出行,正以广州为核心,深入推进广深莞佛一体化运营,将于11月1日开通广深CBD商务班车服务,未来还将开展跨境出行服务等。而如祺出行也在推进多个板块业务升级,除了新推出顺风车业务等,并计划将运营范围从广州扩大到粤港澳大湾区。

全球出行公司如雨后春笋涌现,与汽车制造商转型密不可分。丰田、大众、戴姆勒等国际巨头以及上汽、广汽、吉利等国内车企,都纷纷布局共享出行市场。当前,全球大概有三类厂商在做这一事情,第一类是加速朝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主机厂,第二类是百度、谷歌以及苹果等科技公司,第三类是滴滴等专业的出行公司。

不过,无论哪类玩家,目前在共享出行领域基本上都还是处于烧钱阶段而无法盈利,即使是在国内互联网出行领域一家独大的滴滴出行,也难以靠网约车业务实现盈利,想从众多公交集团和传统汽车租赁公司的口中夺食并非容易的事情。抢夺高端出行市场则难上加难,面对受众群体规模小、定价难、投入成本高等难题,网约车平台至今基本上都没有完全走通高端出行这条道路。

不过,处于百年一遇的变革期,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以及共享化转型。大部分汽车公司还是坚定地调整战略,加快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

在耀出行CEO顾涛看来,人类的出行在未来10年将会发生剧变,人们从原先想拥有一辆汽车,将转变成未来购买的不是汽车而是一种服务。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汽车能提供服务时,人们是不是真的要拥有一辆汽车就变成一个问题。比如他自己有一辆汽车,上班的路程是3公里,在住宅和办公室附近各需要一个停车位,费用很高。他算了一下,这辆车的使用率大概在3%,97%的时间处于完全闲置的状态,这对于社会资源等方面而言是一种浪费。因此,他认为,像马车被汽车颠覆一样,私人燃油汽车市场也将会被共享汽车、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等颠覆。

随着科技的进步,共享出行将会进入越来越多人的世界,并成为大数据、新能源以及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用地之地。与此同时,车企也借此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为了抢占下一个赛道,众多主机厂跨出汽车制造领域,不惜花重金抢占出行服务。不过,企业往往以盈利为目的,出行公司不可能不休止地烧钱,如何赚钱成为出行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开源节流、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开发增值服务等,正成为出行公司采用的突围方式。在共享出行市场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之前,要实现盈利极其困难,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抱团来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T3出行是一汽、东风和长安等企业联姻的产物,耀出行是由吉利和戴姆勒-奔驰联手打造的,而如祺出行则是广汽与腾讯、滴滴出行等企业联手打造的。结盟除了可以减低研发和运营等成本,还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加快扩张的步伐。

与此同时,网约车企业纷纷推动传统产业和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融合,不断丰富服务的内容来提升营收。滴滴出行、如祺出行正努力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解决顺风车的安全问题。耀出行则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打造以B2B为主、B2C为辅的模式,开拓机场接送、会务用车、儿童用车等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例如于疫情期间拓展的儿童用车业务,在儿童接送订单车内会安装实时摄像头,父母通过移动端看到小朋友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内的情况。此外,耀出行试图凭借奔驰车型标准化以及将司机培训成专业“出行管家”等,抢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商务客户。

然而,当前全国有7000到8000家线下的传统汽车租赁公司负责为五星级酒店、航空公司、高端商务人士等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网约车企业要从中分一杯羹并且实现盈利谈何容易。在耀出行首席运营官杨广看来,如果将网约车、重资产模式以及盈利这三个关键词放到一起,估计很难找到盈利的方法,但可以跳出网约车原有的思维方式,例如将网约车定义为一家移动的五星级酒店,而五星级酒店、航空公司等虽然属于重资产模式,但不少是可以实现盈利的,高端网约车可以朝这个方向摸索。

从短期来看,盈利对于网约车企业而言依然是一座难以攀登上去的珠穆朗玛峰。不过,消费者的出行方式正在不断改变,这将为共享出行平台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