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如果站在ICT行业视角,汽车与电力领域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兼有的两大实体产业,如今双方的协同趋势变得更加明朗。
11月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份关于未来十五年的远景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上述规划虽然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体,但其中制定的产业目标以及描绘的未来场景,与能源产业密切关联。当能源作为关键变量融入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网状生态”时,能源行业自身所处的生态也在加速重构。透过这份汽车产业规划,可以观察到能源市场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
首先是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位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汽车从单纯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
事实上,将新能源汽车视作移动储能单元,是近年来业内一直有所探讨的话题。就在今年4月15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分部率先将车网互动充电桩资源,纳入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并实现正式结算。根据其测算,在参与电网实时调控和调峰辅助服务后,电动汽车日均调峰收益占到充电费用约60%,可有效节省用电成本。
不过由于V2G(车网互动)技术的可行性验证尚需时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和规模化使用局限,以及充电网络密度有待完善等约束,目前V2G的应用依然停留在美好蓝图阶段。
从政策引导来看,主管部门推动V2G技术落地的决心与步伐正在加快。11月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加快V2G接口、车网互动等标准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新能源汽车分布式的优势。
这对于电网规划也将同步带来变化。辛国斌就提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能量互动代表着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和布局,在电力调度、应对部分地区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除与电网共振作用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性。
《规划》提到,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气象、可再生能源电力预测预报系统信息共享与融合,统筹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协同调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鼓励“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
这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有望以分布式移动能源的角色,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共享的方式,更大程度参与到可再生能源电力预测预报当中。根据《规划》,建立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标准体系,同时还将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大数据平台。可以推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可再生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均可能纳入到综合大数据平台当中,由此支撑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的进化。
光储充放一体化电站则是对传统充电站的升级,目前已经在京津冀和长三角部分高速公路段有少量试点。或许接下来有望看到充电桩市场更广泛的升级改造,以及在此过程中与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跨界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