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近在咫尺的“2030年前碳达峰”和并不遥远的“2060年前碳中和”两个目标,“十四五”的能源规划,尤其是煤电将如何发展备受瞩目。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都在倡导绿色经济复苏,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受到高度关注。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新的目标和愿景——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我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煤电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行业或国内的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国际道义问题。”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表示,如果继续大规模发展煤电在国际上会面临很被动的局面。
严控煤电规模
“今年上半年新核准煤电机组超过20GW;地方政府宣布的重点煤电项目约100GW,其中新开工项目约48GW。”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的统计显示。
国家能源局2月份发布的2023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结果与2022年的相比,装机充裕度预警状况红色预警地区多了2个增加到10个,橙色预警地区减少到1个(2022年预警结果为2个);资源约束指标没有发生变化;经济型红色预警地区数量不变,橙色地区从1个增加到2个。从预警结果看,煤电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未明显改善。
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仍有几十个项目开启环评、勘查设计,或是签约、开工。6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从严控制、按需推动煤电项目建设”。同时,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还发布了《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年底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我们课题组跟踪了各个省的煤电新建或规划的情况,现在正常在建的煤电机组有1.5亿千瓦,缓建的煤电机组6000万千瓦,停建的机组8500万千瓦,另外还有一批处于核准前未建或者核准前阶段的机组。”袁家海介绍。日前,他的课题组联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组发布了《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电力战略路径抉择:煤电还是电力新基建》报告,对如此大干快上的煤电提出了担忧。
“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如果我们在‘十四五’期间没有严格的供给侧改革政策或者规划的目标稍微有一些松动、不加以调控的话,煤电的装机最大值可能突破14.5亿千瓦,这无论对煤电行业自身,还是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后果。”袁家海表示。
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实现碳中和愿景我国需要的时间比发达国家缩短30年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工具还存在若干短板,实现新的碳中和愿景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我们要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这也包括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李高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印发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
根据中电联的统计,2019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9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6%,占总发电量的32.7%。
“如果我们把投在煤电的投资转投到电力新基建上,那我们非化石能源装机增速可以提高到7.4%,到2025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能够达到29.5%,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能够达到42.7%,这样我们可以更加有序稳步地迈向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50%的目标。”袁家海表示。
保障国家安全
李高在发布会上表示,将研究跨越“十四五”“十五五”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要向地方、行业明确地传导压力、传导任务,要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相关的部门也要形成合力来推动和支持这项工作。
“同时我们要强化监督考核,在‘十四五’末要进行评估,进一步强化相应的措施,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建设,确保2030年前达峰目标能够实现。”李高表示。
袁家海认为,如果新基建中电力投资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包括光伏、风电、调峰气电、配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储能、灵活性改造、数字电网等方面,只允许在建的和缓建的1.5亿千瓦的煤电项目有序投产建成,而把一些处于早期建设的煤电项目停止,再退役或者封存5000万千瓦的煤电项目,可以把“十四五”期末有效机组的容量控制在11.5亿千瓦。
“必须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煤电达峰,这样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控制在41.5亿吨,我们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压力会更小。”袁家海表示。
而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煤电达峰,意味着从2030年开始就要考虑在役煤电机组的大规模退出。
根据袁家海课题组的测算,如果“十四五”时期煤电控制到11.5亿千瓦,那么到2050年整个煤电行业在25年的时间窗口会出现将近8千亿元的煤电搁浅资产,但如果任由煤电机组进一步扩张,例如到12.5亿千瓦的话,这个搁浅资产的规模会达到1.42亿元。“这不仅意味着资产亏损,‘十四五’期间煤电大批上马产生的就业机会,到了2030年也将面临非常大的再就业风险。”袁家海表示。
“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的推动力度,特别是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能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工业。我们还将系统推动其他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新能源汽车、低碳交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李高表示。
袁家海认为,风电、储能和光伏等领域民营经济体更多,将投资转向这些领域可以更充分地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力行业。而从公开信息来看,今年开始环评、勘察设计、签约、开工的几十个煤电项目中,五大发电集团在投资或牵头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然,严格控制煤电并不意味着一点也不发展煤电。考虑到保障能源电力安全,“有些地方开发外送新能源,又没有水电或其他灵活调节电源,配套部分煤电进行打捆输送,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也是必要的,不能一概否定。”周原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