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电投集团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武汉经开区已经聚集了包括东风、国电投、武汉理工、众宇动力、雄韬氢雄、康明斯等在内的一大批氢能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制造的一流企业,以氢能源汽车为切入点,中国“氢能之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显雏形。
9月26日,在2020北京国际车展上,一款氢燃料电池车“东风氢舟”惊艳全场。作为东风自主开发的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东风氢舟”做到了零排放、长续航的优越性能,是国内第一款全功率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目前“东风氢舟”生产线正在调试中,东风前瞻院氢动力专业负责人谢奇光:
“东风氢舟”这款车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公告申报和实验了,预计的话明年底是能够实现批量化生产,北京车展后已经接到了不同单位和企业的意向性订单,我们也是根据订单的情况去排产,争取满足各个单位的需要。”
自2017年以来,东风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料电池电化学、电堆、系统测试实验室。东风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总成自动化试制线,属国内首条金属板电堆的自动化装配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产能高、扩展性强。
除了本土东风集团外,武汉经开区聚焦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2020年5月落户的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从事氢能产业技术创新和高精尖产品研发与制造的科技型企业,将在武汉生产氢燃料中的核心材料、部件。国电投武汉绿动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田勇:
“我们的目标是做全产业链的核心自主的研发,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产业链上大部分核心技术的研发,现在也是逐步在布几个点生产这些核心技术,我们在武汉基地也是这样,引进生产线生产这些核心零部件以及最终组装成电堆,生产燃料电池。”
作为氢燃料电池专用的核心原材料,质子交换膜一直是国内技术短板,95%以上国内用量依赖进口。国家电投武汉绿动在武汉的一期核心业务正是质子交换膜的研发和量产,满足国内需求。田勇:
“我们在武汉基地这边,到明年年底会有一个10万平米中试线会调试完成会投产,这个10万平米什么概念呢?就是可以满足目前国内燃料电池市场的需求,这个质子膜的产品完全自主研发,产品性能等同于国外指标,甚至部分指标优于他们。”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是膜电极。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所开发出的CCM型膜电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作为全国最大的膜电极生产企业,其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产品还出口到美国。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田明星
“我们这个零部件是要用在汽车行业的,是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在大规模产业化的时候,经开区拥有汽车产业的底蕴,吸引了我们这些跟新能源汽车有关的核心零部件来到经开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我们2年之内从800万的销售做到了上亿元。”
雄韬氢能和武汉众宇动力,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等产品的研发、测试、生产、展示和销售,相关产品已经在武汉公交车和客车成功示范应用,效果良好。目前雄韬武汉产业园已开工建设,产业园除了具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功能外,还将建设产品研发与测试中心、氢能产品(样机、样品、样车)展示中心、氢能应用示范中心。而国外老牌发动机企业康明斯在原有1亿美元投资的基础上,再追加1.5亿美元在武汉经开区建设东亚地区最大的东亚研发中心,其中一栋楼专门用于氢能研究,包括实验室、电堆、制氢加氢站等。康明斯新能源动力事业部中国区总工程师纪光霁:
“武汉本身具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充沛的人才储备,还有天然的交通优势,以及非常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也促使我们加大对武汉的投入。除了研发中心以外,我们在武汉还有发动机零部件事业部,电力系统以及分销板块,所以我们对武汉的投入是一如既往的信任。”
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助力武汉经开区由“中国车都”向“中国车谷”的跨越,武汉经开区已经布局东风、国电投、武汉理工、众宇动力、雄韬氢雄等一大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氢能企业,基本形成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
湖北台记者赵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