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十四五”后传感器或将迎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

12月4日,逆势生长-NFS2020年度CEO峰会暨猎云网创投颁奖盛典峰会北京举办。在半导体崛起之路专场上,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教授作了“感知技术赋能半导体产业发展”主题演讲。会后,北京青年报-北京头条科创频道就当前传感器产业发展相关问题对话郭源生教授。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

北青科创:传感器的重要性和产业现状是怎样的?

郭源生:传感器被称作“电子五官”,是一切数据信息获取的功能器件,是大数据之母,是信息技术基础之一,与计算机、通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撑,在信息系统中处于“窗口”位置。传感器也是高技术领域多学科的聚合体,具有技术密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品质高端,以及独立性、边缘性、综合性和技艺性强等特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科技、工业基础水平和综合实力体现的重要标志。

现阶段,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要依赖于进口,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和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卡脖子”的关键性节点。

目前,伴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智能化推动下的市场需求,为传感器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传感器产业自身来看,其产业化发展也进入了以工艺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新常态,使其从敏感机理、敏感材料、工艺装备、多功能复合与协同、产品结构、智能化节点、应用场景特征描述等迎来了一场全产业链的变革期。也呈现出了全面渗透、融合、创新、转型产业新特征。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全面快速提升我国独立自主发展的产业化体系。

“十四五”期间,特别是中共中央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格局,在“双循环”经济推动下,伴随着“自主可控”全面升级,使传感器产业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发展的“春天”。

北青科创:目前传感器国产化率提升的难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郭源生:一是传感器行业内小微型企业居多,产业规模水平、能力和市场匹配度不够,只能在小领域做一些配套设备。二是大型的装备制造业、家电产业等都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发展起来的,在原有的设计中都大量使用国外的传感器,在过去的大型工程建设和购置生产设备及设施中,一直使用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里面包含了各种传感器,产生新的需求也会传承和延续原有的参数规格、型号与功能,如果需要更换还是会采用进口的传感器产品,形成市场配套的惯性思维。即使进口设备的传感器一旦损坏,使用者也不敢贸然更换成国产传感器。三是在政策上的扶持缺乏精准的管理与控制力度。比如,缺乏国产化配套的严格要求和相应的实施细则规定。

挖掘这些现象的本质,我个人认为是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中,诸多方面问题综合积累形成的。在产业链构架完整性、协同性、融合度等不够导致的。现在我国传感器产业还处于创新的初级阶段,小微型企业居多,多品种小批量的高技术特征促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企业创新动力很强,但能力不足,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培育、扶持,完全依赖小微型企业自己的力量,怎么能够承担如此庞大和深度的创新需求呢,例如,生产制造造传感器的要想全面了解和掌握在系统中的使用要求是很困难的,形成了造传感器的人“不懂得怎么用”,而用传感器的人不懂这怎么造出来的。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也严重制约了传感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北青科创:在消费电子、汽车、医疗等传感器领域,您认为哪些细分门类国产化率可能会率先获得较大的突破?

郭源生:目前我国在工业各个领域、农业各个环节、能源信息化、交通智能化、消费类电子、汽车、医疗与大健康产业等各个行业领域都在大量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技术与产品。然而,这些应用领域都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壁垒和准入门槛,对传感器配套形成一定的影响,加大了传感器产和用之间的瓶颈与难度。

所有的应用都是基于传感器自身的品质。因此,提升国产化率和行业配套能力是对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一个考验,也是对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规模等产业化综合能力和企业整体实力的一个检验。

随着我国传感器产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提升,会逐步的形成替代。目前看来家电、大健康产业方面传感器的国产化率可能会好一些。

北青科创:在支持传感器领域的发展方面,目前的国家政策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郭源生:首先,国家在对传感器的战略定位上需要进一步明确。需要把传感器发展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进行“再认识”。同时还要进行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相应的人力、物理资源配置,打造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国家层面的传感器产业集群,集中并加大资金投入;第二,要发挥区域化的政策优势,利用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动力和资源优势集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营造区域化的产业生态体系;第三,加大对产品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另外,人才政策也要统筹考虑,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特别是对研发数据采集感知技术的传感器企业,应该有特殊的人才培育政策和扶持。

总之,从整体来说,需要从人才到市场再到生产过程,甚至包括税收,都应该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精准化、系统化、持续性的政策倾斜与扶持,“扶上马”“送一程”,才能把国内传感器产业真正的培育壮大。这样也才可能为大数据、万物互联、5G、人工智能提供更好的创新要素和发展环境。因为,没有感知技术,没有传感器,万物互联也就无从谈起。

北青科创:如何打造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呢?

郭源生:我提出双生态产业链和“传感谷”的概念。就是希望打造我国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传感器规模化产业优势,彻底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什么叫双生态产业链?第一,产业构架和体系必须完整,从原材料、装备工艺一直到最后到节点化的完整产业链。第二,构建以“政、产、学、研、用、服”六维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平台。比如在区域建立力敏、气敏、磁敏、光敏、生物敏等传感器产业园,从设计、材料、工艺,甚至MEMS工艺,搭建公共的平台。以集群化方式发展传感器产业,形成有效的合力,避免资源分散、体系不全、“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形成规模效应,来迎接传感器国际化竞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北青科创:传感器对半导体行业主要有哪方面的影响?

郭源生:我认为这是个行业整体化协同和市场需求问题。在5G带动万物互联以后,大多数都需要智能化,智能化产品与装备需要大量的微处理芯片,形成了市场需求,这对半导体产业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拉动作用。然而万物互联和智能化又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技术与产品,传感器技术应用形成大数据,更需要数据分析、存储、处理,这也为半导体产业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总之,感知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是智能化系统中信息获取的“电子五官”,微处理器是半导体芯片的核心产品,是数据处理的“大脑”,5G等通讯承担着系统的“神经”传输技术和功能。三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核心支柱,相互依托和赋能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快速迈向新的未来。我们期待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更期待着传感器产业化能为智能时代创造辉煌。

文/李自曼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分享到:

关键字:传感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