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推动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被首次写入报告,核电出海已是大势所趋。
“韩国核电技术成功向阿联酋出口对我触动很大,韩国的核电工业历史并不长,却成功实现了走出去。”谈及于此,钱天林不无羡慕。反观国内,由于近两年国内核电发展步伐大幅放缓,影响到设备厂商的积极性和专业人员的储备。接受采访的不少核电代表委员们担心,一旦错过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相差的不是一年两年,而可能是四五十年甚至更长!
钱天林指出,核电厂一旦建成,运行长达几十年,需要的技术服务也有几十年,因此中国核电企业要把握好当前世界上核电建设的机会,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核电建设机会,尽快走出去,从战略上抢占地盘。
更重要的是,核电“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能够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的出口,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企业整体“走出去”。据了解,核电投资中一半用于设备投资,按照每千瓦2万元人民币投资额计算,1000万千瓦的核电厂投资就可以达到1000亿元,而其中大部分装备如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汽轮机、专业核阀等基本实现国产化,设备国产化率甚至可高达80%以上。核电在带动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作用不可小觑。
据介绍,中国核电工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基本条件。贺禹认为,我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全面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四个自主”,核电规模和全产业链能力都有了跨越式提升,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核电企业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多个核电项目机会。
钱天林表示,我国是全球四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成功研发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的核电技术,拥有17台运行和28台建设核电机组,在建机组规模世界第一,并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三十多年连贯的核电建设及运行,不仅积累了后发优势,而且培养壮大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和人才队伍;核燃料循环产业有力保障了核电发展的需要,燃料元件、铀浓缩、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13年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两台ACP1000核电机组出口合同,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个出口合同,也是我国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首次实现出口。此外,ACP1000核电技术还通过了阿根廷国家核电公司的资质认可,并成为与沙特和其他多个国家合作的推荐技术。
不过,在核电“大佬”们看来,核电走出国门,还面临一些尴尬。除了对知识产权的担忧外,上述核电企业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中国的技术在国内都没有实现发电,如何说服外国人买账?
“核电建设投资很大,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中国国内都还没有实现发电就试图卖给别人,别人不认账怎么办?”王寿君感叹道。
对此,不少委员建议,应尽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扫清“走出去”的专利障碍,同时迫切希望有关部门给予不同技术路线的机型“路条”,进行示范工程验证,以提高核电技术在国际市场拓展中的说服力,加速抢食全球核电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