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氢燃料电池电堆打响“价格战”

作者:仲蕊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燃料电池研发商氢璞创能推出最新电堆产品,订单500台及以上的战略伙伴价格为1699元/千瓦,刷新了早前国鸿氢能电堆的报价1999元/千瓦。业内均认为,氢璞快速跟随降价策略表明国产电堆的价格大战开始。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即将进入“产业化发展”的前夕,但“痛点”仍在电堆的成本和技术。此次价格战将为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推进市场洗牌

今年9月以来,随着国家补贴政策落地,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对氢能产业的布局规划。与此前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不同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并未急于推动商业化进程,而是侧重于技术创新。

目前,氢燃料电池不仅可以解决锂电池的里程短板,还在重载、长距离场景中优势明显。但业内普遍认为,成本高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使氢能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

一方面是产业化进展缓慢,成本高企和技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却是价格战的拉开,氢能产业应如何应对?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韩涤非表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类似的价格战不可避免。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能布局缺乏系统规划且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将加速产业洗牌,具有自主创新核心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将引领市场化发展的新格局。”韩涤非表示。

公开信息显示,仅广东一个省就有14家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和11家电堆企业,如果把各地燃料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加总起来可能已超过100万台套。

“此外,氢燃料电池产业补贴政策逐步退坡也是行业发展所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亟需优势企业率先通过创新发展和降低价格等市场化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换言之,价格战将倒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韩涤非说。

提质增效是关键

在业内专家看来,产品价格竞争虽能一定程度促进产业快速降本,但提质增效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次电堆价格战,由于涉及一些交易条件,如需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电堆价格是否包含质保服务、外围零部件等问题,产品报价与实际成交价可能不一致。此外,燃料电池电压越低,功率越大,因此在电压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对应的价格也不一样。”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说。

韩涤非指出,在向市场推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燃料电池产品的同时,性能寿命、用户体验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均需进一步接受市场考验。

“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化程度低,并不具备大面积产业化的条件,现在发起价格战为时过早。”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资深专家表示,产品降价最有效的途径应是通过技术创新及提高效率,降低电堆成本。

王海峰对此表示赞同,降低电堆成本一方面需提升电堆功率密度,尤其是提高膜电极的电流密度,功率密度高就能在使用同样材料的情况下发更多的电,或在同样的电功率下减少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另一方面需推进自主化和国产化进程,国产化率越高,成本将越低。

事实上,虽然价格竞争悄然而至,但国内电堆也并非盲目降价。在韩涤非看来,企业发起价格战是因为具备较强的产能规模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也将不断拉低电堆产品价格,并进一步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快速降本。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场“降本大火”可能经久不灭,国内将相继出现低价电堆产品,在业内专家看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韩涤非认为:“国内新基建和大循环将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从可再生能源绿色氢能制储运加供给侧到燃料电池应用端的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环境。未来,产业应在资源利用、市场打造、提升技术创新、加强全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培养我国氢能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川财证券分析认为,未来随着政策不断加码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不断落地,国内氢能产业链发展将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产业链上下游配合度也有望提升,利好行业规模的拓展,氢燃料电池将迎来快速发展。

“未来两年左右,燃料电池市场将加快发展,产业领先的城市及地区将率先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应用推广。”韩涤非表示,燃料电池企业应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布局,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加强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未来5-10年内,氢能产业将会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电堆系统、产线装备、基础设施等领域出现一批龙头企业,全面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并引领未来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燃料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